马斯克的最新发布刷屏了。
这一次,科技狂人马斯克没有发布火箭、卫星、超级高铁,而是为成立两年的初创公司 Neuralink 发布了首款脑机接口产品。
在发布会后答记者问环节,马斯克表示,Neuralink团队已经成功地让一只猴子通过大脑控制电脑。他还透露,明年还有可能进行人类患者临床试验。
看完发布会的不少网友赞叹,这就是现实版《黑客帝国》。
事实上,脑机接口技术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这项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从学术界渗透到创业圈,早已超越科幻,逼近现实,被认为是AI时代的下一个风口。
可与iPhone连接互动
Neuralink,成立于2017年。目标是研发超高带宽的脑机接口系统,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存。
现在,马斯克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向前踏出了一大步。
整个方法,核心一共有三部分。
一是“线”(threads),直径4-6微米,比人的头发丝(约75微米)还要细很多。
与其他脑机接口中使用的材料相比,不仅对大脑损害性更小,而且还能传输更多数据。分布在96个线程上的每个阵列中,能够拥有多达3072个电极。
二是“缝线的机器”。这是一个神经外科机器人,每分钟能够植入六根线。整个过程,特别像缝纫机。
第三,Neuralink还开发了一种定制芯片,来更好地读取,清理和放大来自大脑的信号。
Neuralink计划,在明年第二季度进行人体试验。
现在用小鼠进行的实验,只能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传输数据。
但Neuralink表示,他们最终的目标是加入无线系统,现在它已经被集成到“N1传感器”的产品中,芯片尺寸比手指尖还小。
Neuralinky的计划中要植入四个传感器,其中三个位于运动区域,另一个位于感受区域。唯一外置的设备安装在耳后,内含一枚电池。
通过无线连接,你甚至可以与iPhone应用程序互动。
“缝纫机”
Neuralink的科学家希望使用激光束来刺穿头骨,而不是钻孔。
布朗大学开发了一个叫做BrainGate的机械臂系统。BrainGate会依靠犹他阵列,即一系列最多可容纳128个电极通道的坚硬针头来进行手术。
但这个数量的电极通道比预期的要少,这意味着从大脑中获取的数据会变少,并且它也比Neuralink的线更硬。
这对于长期功能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大脑在头骨中移动,但阵列的针并不移动,这就会造成伤害。Neuralink尝试使用柔性薄聚合物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Neuralink的技术难度更甚于犹他阵列,因为它非常灵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每分钟能自动植入六根线(192个电极)的神经外科机器人。
针头是这样的:
它干起活来就像是缝纫机一样:
清新的思路
缝纫机是怎样来的?团队在一篇论文里解释了:
从前那些又足够大、又足以穿进大脑的探针,会引发急性和慢性的损伤和炎症,也对设备本身的寿命、稳定性和产出有影响。
于是,Neuralink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把植入设备 (Insertion Device) 和被植入设备 (Implanted Device) 的需求分开满足:
植入工具是越坚硬越好,而被植入的探针是越小越灵活越好。
有了想法之后,团队又证明了这种思路是可行的,并且可以扩展:
他们开发了一个系统,把用薄膜聚合物做的、精细又灵活的探针 (Probes) ,和精细又坚硬的植入针 (Insertion Needle) ,以及一个负责植入的机器人,都整合到一起。
这个系统可以快速且精确地植入探针,每个都是独立瞄准靶点,避开可见的脉管系统,找到各自的目标。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大脑出现炎症和损伤。
在Neuralink演示当中,团队展示了一个连接到老鼠大脑中的系统,这个系统能从1500个电极中读取信息,比现有的嵌入人体的系统好15倍。这使它拥有了科学研究或医学应用的价值。
脑机融合相关概念股一览
人机融合是未来人类追求AI智能、提高应用效率的一大方式,目前随着人工智能+脑科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产业已初步落地且未来路径相对清晰,人机结合产业链及相关环节,比如医疗健康病症恢复、虚拟现实、教育科技、智能家居等领域,均酝酿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在A股市场中,目前布局最为明确的是科大讯飞(002230.SZ)。
科大讯飞于2019年2月25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安徽讯飞云创科技有限公司与胡郁、李远清、广州华南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书,共同投资设立广州华南脑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表示,合资新公司将探索脑机协同在医疗、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和产业化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脑机协同技术的融合。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 4176.87万元人民币,其中,讯飞云创以货币 400 万元出资占9.58%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中科信息(300678.SZ)、中科曙光(603019.SH)与科大讯飞同为中科院属下的人工智能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浙大网新(600797.SH)也同样值得关注。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旨在推进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交互探索和融合创新,推动“双脑”科技在脑疾病诊治、智能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浙江大学曾为浙大网新的实际控制人,由于高校所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在一周前解除控制关系。据天眼查,浙大网新与浙江大学目前共同参股浙江大学创业技术研究院。
同属高校概念的人机融合上市公司还有复旦复华(600624.SH)。复旦复华是由复旦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改制而成的一家科技型企业。复旦大学医学院宋志坚教授课题组完成的“人脑动态建模、定位与功能保护新技术及其在神经导航中的应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复旦大学先后成立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及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此外,科大智能(300222.SZ)与复旦大学于2016年成立复旦-科大智能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可运用复旦大学在类脑智能科技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内的科研优势,并最终将合作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另外,在2017年浪潮存储成功中标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集采项目。该研究机构主要开展人脑成像,目标是成为一个国际中心,以帮助从脑疾病到类脑人工智能的研究者绘制各种神经连接。浪潮存储负责脑空间海量信息的数据存储与传输方案,可关注上市公司浪潮信息(000977.SZ)。
除此之外,脑科学概念股比如国内脑膜龙头冠昊生物(300238.SZ)、为欧盟人脑工程提供脑外营养项目支援的阳普医疗(300030.SZ)、心脑血管药品供应商华海药业(600521.SH),以及新智认知(603869.SH)、乐普医疗(300003.SZ)、航天长峰(600855.SH)、西藏药业(600211.SH)等脑科学相关概念股均有望受益。
腾讯财讯综合自中国证券报、腾讯深网、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