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股神巴菲特人生第一个1亿美元是怎么赚到的?
阅读 1146发布日期 2020-03-23


来源:巴菲特读书会


巴菲特作为具有传奇色彩的“股神”,在最近的一二十年以来,每当他做出重大投资决策的时候,都会被全世界关注。实际上,他达到“家喻户晓”的知名度时其实已经65岁了。关于他早期的一些投资案例,媒体披露的并不多,大家知之甚少。

我们也一直非常好奇,巴菲特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成就他的投资帝国的,当他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的时候,是不是也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犯过错呢?《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一书对巴菲特早期的一些投资案例进行了梳理,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无论成功和失败,作者都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做了总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记下了自己的学习感悟。

一、城市服务

这家公司是巴菲特在11岁的时候做出的一笔投资,当时他与姐姐合资以114.75美元的金额买入了3股,以120美元的金额卖出,获利5.25美元。在巴菲特以40美元的价格卖出之后,城市服务的股价飙升到了202美元。

学习感悟:

1、卖出太早:不要看到一点蝇头小利就不加思考地仓促卖出。

2、在管理他人(哪怕是自己的姐姐)的投资时,一旦犯错误会导致糟糕的感觉。


二、盖可保险

巴菲特20岁的时候师从格雷厄姆,期间注意到了老师格雷厄姆的盖可保险公司。对于这家公司,巴菲特充满好奇。通过深入分析调研,他坚持独立判断,1951年将自己65%的净资产合计10282美元都投在了盖可保险上。1952年巴菲特卖出了持有的盖可保险股票,拿回了15259美元,获利4977美元。如果到20世纪60年代的话,这些股票将价值130万美元。20世纪70年代,伯克希尔再次投资了盖可保险。

学习感悟:

1、巴菲特65%重仓盖可保险的决心来自于买入之前的调研和财务分析,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

2、卖得太早。第一买入获利50%,如果持有10年,收益可达百倍。

3、好马再吃回头草,70年代初伯克希尔再次投资了盖可保险。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生命力一直被巴菲特看好。

三、投资失败的案例:克利夫兰精纺厂和加油站

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克利夫兰精纺厂的股价仅有净资产价值的一半,加上该公司还有高比例的分红,这家公司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巴菲特把这家公司推荐给了奥马哈股票经纪公司的客户们。但是接下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各州的纺织厂和合成纤维激烈竞争,出现巨额亏损,公司削减了分红,股价也随之大跌。

22岁的时候,巴菲特曾以合伙公司的形式与朋友在奥马哈买过一个加油站,但是即使他亲自上阵,直接服务客户,最后加油站也没能竞争过对面的德士古加油站,这笔投资巴菲特损失了2000美元。

这是两笔失败的投资,但是通过失败,巴菲特从中吸取教训,变得更聪明了。

学习感悟:

1、净资产和分红只是公司价值判断的一部分,如果未来发展不妙,结局也会很惨。所以巴菲特后来总结说:公司的价值由未来决定。

2.投资者要有实业思维,但有实业思维的投资者经营实业不一定能成功,实业经营成功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很复杂。每一个投资者都会犯错,少有例外。

3、净流动资产价值投资法是巴菲特投资方法的核心。

4、没有竞争优势和管理层的经营水平较差的公司很难为股东创造美好的明天。


四、洛克伍德公司

在跟随格雷厄姆工作期间,巴菲特在买卖可可豆期货过程中,发现了洛克伍德公司,以15美元的价格买了222股洛克伍德公司的股票,后来股价涨到了100美元,巴菲特赚了13000美元。

学习感悟:

用心处处皆学问。自助者天助。机会只会展现给那些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人。投资人应该善用生活和工作的机会,多学习,多思考。


五、桑伯恩地图公司

1956年格雷厄姆退休了,巴菲特也就失业了,他回到了奥马哈决定专心于自己的投资,成立了一家小型合伙公司。桑伯恩地图公司除了地图业务之外,还持有一个大约相当于每股65美元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相当于700万美元,组合收益相当可观。1958-1959年间巴菲特同时以自己个人资金和合伙公司的名义买入桑伯恩地图公司的股票,最终获得了该公司的控股权。1960年,公司董事会回购股份,巴菲特合伙公司卖出持股,获利50%。

学习感悟:当你拥有巨额资金时,就可以通过董事会对公司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六、邓普斯特农机制造公司

1962年1月1日,巴菲特将几家合伙公司整合为一个巴菲特合伙公司。几乎将自己的全部资金都投入到这家合伙公司中,将近45万美元。

巴菲特1956年开始买入邓普斯特农机制造公司,股价在16-18美元之间,巴菲特和他的朋友一起持有公司11%的股份,进入了董事会。当时公司的很多生意都不赚钱,股东的钱被浪费在了库存和应收账款上。通过芒格,巴菲特找到了职业经理人波特尔,在波特尔的管理下,使得公司扭亏为盈。1963年夏天,公司清算给股东分配现金,巴菲特在这笔投资上赚了2倍。

学习感悟:

1、占用过多股东资本的公司如果不能为股东创造更高的回报,就要思考资产配置的问题。

2、便宜买入的烟蒂公司,虽然后续通过引入经理人改善经营,但也让巴菲特经受了太多的不爽。投资还是要先胜后战,买入之后再亲自投入折腾,应该不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初衷。

3、陷入困境的公司,如果有优秀的管理人,就可以创造奇迹。


七、美国运通

一个骗子贷款融资买入油料期货,美国政府对苏联实施油料禁运之后导致油料价格崩溃,骗子破产,贷款损失找运通赔偿。消息使得运通股价悬崖式暴跌。巴菲特通过调研后果断出手,他在明显没有推高股价的情况下,尽量买入了很多美国运通的股票,到1964年11月,巴菲特合伙公司一共持有超过430万股运通股票,巴菲特持续买入,到1966年,公司花了1300万美元持有了美国运通5%的股份。1967年,运通的股价上升到了180美元,巴菲特卖出了大多数持股,获利2000万美元。

学习感悟

1、短期的麻烦导致公司的股价下跌时,投资者应该不要跟着媒体和吃瓜群众一起吐槽和担心,而是要关注公司的长期价值有没有受到影响。如果市场仅仅关注短期,这是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机会就会出现。

2、调查研究是发现投资价值的重要方式。在运通公司股价断崖式下跌的时候,很多分析师担心公司能否活下去,而巴菲特却选择了走进餐厅、银行、旅行社观察人们是否还会继续使用运通信用卡,甚至还会打电话问奥马哈以外的朋友是否继续认可运通的旅行支票。由此巴菲特得出结论:运通公司的运营正常,它的特许权、经营权没有受到影响。

3、当绝佳的投资机会出现时,一定要投入有分量的资金。在运通的案例中巴菲特投入的资金量高达可控资金的40%。


八、迪士尼

在这家公司上,巴菲特关注更多的是迪士尼公司的无形资产,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他关注的并不多。1966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投资了迪士尼公司400万美元,占5%的股份,第二年巴菲特卖掉了这些股票,收回620万美元。实际上后来1967年-1995年间,迪士尼的股票上涨了138倍。对此巴菲特说:“在1966年做出的投资决策是英明无比的,但你们的董事长(指巴菲特自己)的愚蠢行为抵消了它所带来的良好成果(指在1967年卖掉了)。”

学习感悟:

1、无形资产的价值开始被巴菲特所认可。迪士尼的电影版权可以持续为公司创造现金价值(7年一个周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增加的成本却很少,但这个金矿在迪士尼的财务报表上的记录却是零。

2、那种需要少量资本即可不断产生利润的公司是金矿。

3、这又是一个百倍股,可惜巴菲特卖出太快,仅获利55%


九、伯克希尔——哈撒韦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格雷厄姆和他的搭档就对伯克希尔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研究,此后巴菲特在1955年公司合并之后也一直远远观望着。直到1962年12月伯克希尔的股价跌倒7.5美元,他才通过巴菲特合伙公司买了一些。由于斯坦顿与巴菲特关于回购的约定言而无信激怒了巴菲特,1965年初巴菲特激进地大量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到1965年5月他以38.6%的持股控制了伯克希尔董事会。当时伯克希尔的每一分钱都必须用于维持纺织业务,没有富余的资金,此外还背负着250万美元的负债。伯克希尔不但是一个雪茄烟蒂,而且是一个索然无味的雪茄烟蒂。

巴菲特本人对于如何管理一家纺织企业毫无头绪,好在他找到了一个好帮手肯•蔡斯。蔡斯的任务是尽可能多的释放现金,从库存和非流动资产中释放出现金,亏损太厉害的部门被关停,用于投入到工厂的资金很少,公司现金用于投资合适的收购对象。

学习感悟:

1、投资不能情绪化:巴菲特因为愤怒而不断加大投资控制了一家衰败公司70%的股份。好在有优秀的管理人,巴菲特掌管的结局还不错,但是如果一开始收购的是一家有前途的公司,巴菲特会干的更好。

2、亏损的部门继续经营下去是愚蠢的。重新配置资本的时候就可以不必拘泥于原有的行业,寻找回报率更高的机会。


十、国民赔偿保险公司

1965-1967年这段时间,巴菲特合伙公司的资金已经达到了3000-6000万美元的规模。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大约为2200万美元,只要工厂能够产生利润,巴菲特是不愿意关闭工厂的,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20年之久。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巴菲特一直在远远地观察林沃尔特的国民赔偿保险公司。1967年2月,伯克希尔最终以860万美元买下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到目前为止,这家公司至少为伯克希尔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学习感悟:

1、在收购一家公司之前,应该做好观察数年的准备。

2、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可以用于投资赚钱。保险公司的浮存金为零,这笔不断增加的资金和巴菲特优秀的投资能力结合实现了不可思议的结果。

在2019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我们被财产/意外险P / C业务吸引的原因之一是该行业的商业模式:P / C保险公司先收取保费后赔付。在极端情况下,一些理赔(如接触石棉,或严重的工作场所事故)的赔付可能持续数十年。这种'先收取保费,后赔付'的模式让P / C公司持有大笔资金 - 我们称之为'浮存金',最终会赔付给其他人。与此同时,保险公司会将这笔浮存金拿去投资获利。”这正是伯克希尔的核心商业模式。   

       


十一、失败的案例:霍希尔德—科恩公司

20世纪60年代后期,30多岁的巴菲特已经成为了百万富翁。1966年3月,巴菲特芒格等人以1200万美元的价格,以“三流的价格买进一个二流的百货公司”收购了霍希尔德—科恩公司。1968年,百货公司营业额大幅下降,巴菲特最终在1969-1971年初出清了霍希尔德—科恩公司,大约收到1100万美元。这次对霍希尔德—科恩公司的投资中,巴菲特合伙公司、芒格的基金和戈特斯曼的基金都有数额不大的亏损。

学习感悟:

1、以合理的价格买进一家好公司,远胜过以好价格买进一家一般的公司。

2、优秀的骑手在良马上会表现出色,在劣马上可能毫无作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的差公司,就是典型的劣马。

3、巴菲特说,他和芒格都没有学会如何解决陷入困境的公司。投资五年最后亏损出局。建议投资者应避开有麻烦的企业或及时止损。

4、人类行为中的无形力量和惯性会驱使人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就像工作是为了填满时间一样,有些公司的项目或收购就是为了花光手里的钱。巴菲特一直在优化管理他的投资,以降低这种惯性的影响。


十二、联合棉纺公司

1967年初,巴菲特和多元零售公司的少数股东同意拓展零售帝国,他们收购了一家服装连锁店——联合棉纺公司。一开始巴菲特对这家公司并没有兴趣,但是看完联合棉纺公司5年的财报数据后,巴菲特动心了。并且他对省吃俭用的工作狂经理人非常感兴趣。巴菲特留任了原本准备退休的罗斯纳,罗斯纳一干就是二十年,1969年联合棉纺公司更名为联合零售公司,最终并入伯克希尔。

学习感悟:

管理出效益。传统公司利润回报和管理层的成本管控意识和能力息息相关。由于出色经理人的努力,到1968年联合棉纺公司为巴菲特创造了20%的年化回报率。

十三、伊利诺伊国民银行信托公司

1969年,伯克希尔购买力罗克福德银行,即伊利诺伊国民银行信托公司97.7%的股份,他留任了阿贝格,一如既往地采用了放权管理的模式,让他独自管理企业的运营。在完成收购之后的五年半时间里,这家银行给伯克希尔的分红达到了2000万美元之多,超过了当初收购的价格。此外银行隐含的特许经营权价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长。

1980年底,监管当局收紧了政策,不再允许银行成为任何一个非银行组织的一部分,最终罗克福德银行被从伯克希尔拆分出来,41086股该银行的股票,被交换为类似数量的伯克希尔股票。

学习感悟:

1、和之前以较低的价格买入公司的思路不同,巴菲特这次时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于一家优秀的企业。如果一家公司在过去显示了强大的盈利能力,我们就会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种盈利能力会持续下去,那么这家企业就值得以合理的价格购买。

2、对于伟大的企业,应该多买一些股权,持股比例越大越好。

3、如果一家企业的创始人在出售公司时,非常关心买主是谁,买主是否会将公司很好的经营下去,而不是只想以最高价出售公司,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4、那些坚持低成本、重视低风险、关注持续成长的银行,与那些复杂的银行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前景。

5、持续寻求效率提升、成本节约的经理人,是值得大力支持的。


十二、失败的案例:奥马哈太阳报

从小时候每天投送《华盛顿邮报》开始,巴菲特就对有品质的报纸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69年1月1日,伯克希尔以125万美元购买了《奥马哈太阳报》的全部股份。但是《奥马哈太阳报》在财务方面一塌糊涂,一直在当地处于第二的位置,1980年,《奥马哈太阳报》卖给了一个芝加哥买家,具体金额不详,但肯定低于125万美元。情况最终没有好转,《奥马哈太阳报》在1983年停刊。

学习感悟:

报纸行业是一个有特许经营权的行业,但一直处于千年老二地位的《奥马哈太阳报》最终输给了老大《奥马哈世界先驱报》;

投资失败的原因总结:

1.赢家通吃的行业老二老三通常没有好结果。

2.财务回报必须达到要求,但《奥马哈太阳报》只能给巴菲特提供8%的回报。

3.投资者需要有社会责任情怀,但财务回报是实现社会情怀的基础。


十三、更多保险公司

1969年,伯克希尔继续收购了两家小型公司,一家是布莱克印刷公司。另一家是盖特韦承保公司。

在伯克希尔的版图里,有1600万美元放在纺织业务上,伊利诺伊银行有1700万美元净资产,保险公司约有1500万美元。

学习感悟:

1、伯克希尔对传统纺织业采取了主动收缩的战略,同时在证券投资上收益越来越多,最终伯克希尔转向收购能够创造更多浮存金的保险公司,并用浮存金进行再投资,形成了伯克希尔的核心商业模式。

2、资本配置是巴菲特投资表现优异的核心。也正是巴菲特开阔的视野帮助伯克希尔避免了在纺织单一行业下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十四、蓝筹印花公司

从1968年开始买入,到1969年底,巴菲特合伙公司已经持有了大量蓝筹印花股票。公司拥有大量的浮存金。在蓝筹印花公司遭受股东(小零售商)恶意抛售股价下跌时候,巴菲特和芒格大力买入,最终主导了蓝筹印花公司的董事会,并接管了投资委员会。

学习感悟:

1、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而言,浮存金是获得额外报酬非常有用的工具,可提供无息资金。

2、了解一家公司,是投资者敢于逆向投资的前提。

3、只要公司的经营机制没有问题,股权治理有问题的企业未必是糟糕的投资。


十五、喜诗糖果

1972年1月3日,蓝筹印花公司以2500万美元收购了喜诗糖果。哈金斯被任命为公司总裁和CEO。巴菲特喜欢留住经验丰富的管理层,哈金斯一直工作到81岁高龄,在公司工作了55年,做了33年CEO。2006年在保险部门为巴菲特工作了数十年之久的布莱德•金斯特接手管理了喜诗公司。

到2014年底,喜诗公司税前利润累计达到了19亿美元,这笔当年以2500万美元成交的生意,给巴菲特和芒格带来了近10亿美元的税后利润,用于投资其他企业。

学习感悟:

1、喜诗品牌在美国西海岸深入人心,这些巨大的资产并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极佳的品牌、非同寻常的客户关系可以创造消费者特许权,和资产负债表结合就会形成巨大的经济商誉。

2、为特许权出价物超所值。起初收购喜诗糖果时,巴菲特付出的价格远超过公司的有形资产,3PB,但后来复盘来看,喜诗糖果的高回报率让最初的买价显得非常便宜。

3、更大成功的力量促进巴菲特加速成长进化。经历了喜诗糖果的非凡成长,巴菲特开始青睐强大的品牌的公司,这也促使他日后做出了更多伟大的投资决定。

 4、为什么要买喜诗糖果,1.回报率达到25%;2.拥有市场定价权;3.管理层一直坚持主业,专注于制作高品质的产品。4.原料市场卖家众多,公司有主导权。


十六、华盛顿邮报

1973年的春夏,巴菲特用伯克希尔发行的20年长期债券募集的资金购买力《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共投入1060万美元,购买了该公司9.7%的股份。1974年巴菲特受邀加入公司董事会,直到1986年从邮报的董事位置上退下来成为大都会公司的董事,大都会也是伯克希尔投资的一家非常成功的媒体公司。1996年,在大都会被卖给迪士尼之后,巴菲特重返《华盛顿邮报》董事会。这项1060万美元的投资,到2005年市值成长为13亿美元,还不包括历年的分红。

学习感悟:

1、在评估企业内在价值时,一定不要被短期遭遇的问题蒙蔽双眼。

1972-3年《华盛顿邮报》因为报道“水门事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望,但是也因此得罪了白宫。市场担心《华盛顿邮报》将失去两家电视台的牌照,因此股价一度深跌。巴菲特看到的却是该公司的护城河:在当地占据主导地位的报纸无需增加太多成本就可以拥有更多的广告收入。未来广告和发行收入还会继续上升,“考虑到公司拥有的护城河和成长前景,我愿意在前一年度盈利的基础上支付一个更高的市盈率”。

2、如果你买入之后股价大跌,不必感到沮丧。如果公司能够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就继续持有。

3、如果股价足够低,回购股份对于股而言是件好事。

4、不要为过热的公司支付高价。

5、“注定”的公司是最好的投资对象(以合适的价格买进时)。这种类型的企业在自己所在的行业处于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按照预期他们的竞争优势将会在今后数十年内继续保持下去。“在你心中测试一下公司是否属于“注定发生”的类型的方法就是——想象自己要去一个杳无人烟的荒岛上居住10年,10年之后等你回来的时候,那家公司是否还能在他的行业里继续处于主导地位?可口可乐在饮料行业可以,吉利剃须刀可以,吉百利的巧克力可以......这些公司的力量将会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这源于他们在人们心中地位有关,而且这种影响可以在代际间传承。

巴菲特1973年买入时,邮报的净利润只有970万美元,到1988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69亿美元,15年增长超过了27倍。

巴菲特回顾说:“我们在邮报上经历了三种上涨:1.公司商业价值的飙升,2.公司回购带来的每股商业价值的快速提升,3.超越每股商业价值的股价飙升。”

6、高质量的经济特许权也有可能丧失。即便是优秀的公司也可能失去这个优势。好日子持续了数十年以后,因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纸媒行业受到冲击,《华盛顿邮报》的经济特许权被摧毁了,旗下的报纸和杂志利润开始缓慢下滑,即使采取了各种成本控制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十七、韦斯科金融公司

1972年夏天,巴菲特和芒格指示蓝筹印花公司以200万美元买进了8%的韦斯科金融公司的股份。为了提升蓝筹公司在韦斯科的投票权,接下来又以17美元的价格买入了更多的韦斯科股票,直至持有17%的股份。直至1974年,巴菲特和芒格加入了韦斯科董事会,同时蓝筹公司继续买进韦斯科股份,到1977年年底,达到了80%。

关于韦斯科金融公司,巴菲特和芒格在买下这家公司之后的30多年,他们没有将公司里的闲置资金用于原有的储蓄和房贷业务,而是沿着伯克希尔探索出来的道路,将资金用于收购和构建其他重要的生意,例如投入保险业务,构建股票、债券和优先股投资组合,比如雷诺兹烟草和富国银行等。

学习感悟:

1、将声誉视为极为重要的资产。巴菲特的声誉让其获得了收购韦斯科金融公司的机会。

2、资产配置可能会犯错。韦斯科金融公司投资的钢铁相关的公司一段时间利润达到了惊人的高点,接着就进入了周期性毁灭。

3、在利率上行时,因为贷款收入是固定的,而吸储成本是浮动的,这种吊挂的现象导致当时一大批银行倒闭。而巴菲特、芒格等成功预见到了问题,并提前做了出售资产的准备,让韦斯科躲过了行业危机。

4、韦斯科金融公司是一个小型的伯克希尔,业务重点也在保险业务,但公司的承保利润并不丰厚,其中很大部分是投资收益。


十八、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

1974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意到了韦斯科公司的多宗交易,关注到巴菲特和芒格直接或间接通过多元零售公司间接掌握蓝筹印花公司。同时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影响蓝筹印花公司。他们怀疑巴菲特和芒格是否会密谋操纵公司的股价。两年后巴菲特自证了清白,但是他决定要将他的生意简化。

通过合并,伯克希尔控制了蓝筹印花公司过半股权,巴菲特持有13%的蓝筹印花股份。除此之外,他实际上再无其他投资组合。巴菲特持有伯克希尔43%的股份,他的妻子苏珊持有3%。到1983年,伯克希尔买下了蓝筹印花其余所有股份,完成了100%持股。

完成多元零售公司与伯克希尔的合并时,巴菲特48岁,伯克希尔的股价很快上升到200多美元,巴菲特夫妇实现了第一个1亿美元。

---小结---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巴菲特从孩提时代,到青年时代,一直到中年时代的投资活动,他用三十余年(1941-1974)的时间,实现了1亿美金的财富积累。这本书通过巴菲特早期投资的案例,为我们学习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提供了非常好的参考素材。

在这三十年一路走来,巴菲特在期间也犯过错误,就是在这失败与成功相伴的过程中,巴菲特从中吸取教训,逐渐进化,逐渐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的投资哲学。


如果把这1941开始的33年分为两部分,我发现巴菲特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1966-67年。此前巴菲特投资的11家公司中有5家出现了问题甚至亏损,1967-74年间投资的十余家公司中,只有奥马哈太阳报一家亏损,成功率大大提升。在1966-67年发生了什么,巴菲特产生了怎样的转变?初步总结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关注烟蒂公司到拥抱品质也正是1966年开始投资迪士尼、国民赔偿保险、美国运通的成功,让巴菲特看到了拥有良好品质公司的重要性和无形品牌资产形成的消费垄断权的力量。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早期,他一直遵循老师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形成了“用好的价格去购买一家普通公司的股票”,这些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并且是免费的,所以你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但在实践中巴菲特经常被这些讨厌的烟蒂呛得狼狈不堪。早期投资的加油站、伯克希尔、邓普斯特公司、科恩百货这类公司虽然便宜,但业务经营惨淡,即使通过优秀的经理人也很难将原有的业务重放光彩,尤其是邓普斯特公司一案还让巴菲特深陷与工人的对抗,让巴菲特深恶痛绝。

在1966年迪士尼得投资过程中我们看到,巴菲特是和芒格一起前往公司调研的。在后期投资喜诗糖果的过程中,巴菲特一开始觉得太贵,后来是芒格说服了巴菲特。1971年的喜诗糖果,净利润只有七八百美元,而当时喜诗糖果的要价高达3000万美元。这对于习惯了“捡烟蒂”的巴菲特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但是查理·芒格劝说巴菲特要用合理的价格购去投资一家有发展前景的好公司。于是巴菲特与喜诗糖果沟通,最终花了2500万美元买下了这家公司,后来这家公司就像巴菲特的印钞机,滚雪球的模式不断开启,后来用喜诗糖果的现金流又买入了可口可乐等好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能够超越老师格雷厄姆,建立今天的投资帝国,一直默默在身后支持他的查理·芒格对巴菲特的影响功不可没。

1978年邀请查理进入伯克希尔

第二,从偶尔的1-2年短线到绝对全部长期持有。迪士尼可能是巴菲特持股少于2年的最后一只股票。此前的城市服务本来可以有更高的收益,盖可保险买入本来就可以让巴菲特赚上百倍......这些都是我们普通投资者经常犯的错,年轻的巴菲特也是一样,但是从迪士尼之后,巴菲特就少有短线操作了。这可能和他持股5年的美国运通的成功和错失的两个百倍股经验教训的总结反思有关。假如以1967年为界,把前期投资的12家公司作为一个组合,5家公司失败,还有盖可保险、迪士尼、美国运通、国美赔偿保险公司四家百倍股,如果全部长期持有,其结果也可以让巴菲特名利双收。这个回测也证明了一个投资法则的有效:长期持有,让赢家继续飞奔。

第三,1967年解散合伙公司,巴菲特只选择认同他理念的长期主义者在一起。从解散开始,巴菲特希望放慢工作的脚步,让生活有更多意义,并专注于自己所控制的公司。看到有追求更高回报的合伙人离开退出,巴菲特异常高兴,因为这将他从“当前无法达成业绩目标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了。但1968年巴菲特又说,他不是要关张,只要合伙人愿意继续将他们的资金和我的资金放在一起,并且运作令人欣慰,我就打算继续干下去,与一开始就支持我的人在一起!他的意思无疑就是他只选择认同他理念的长期主义者在一起。

第四,伯克希尔的核心商业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在巴菲特完成第一个1亿美元时,巴菲特已经用了国民赔偿保险(1967年买入)、韦斯科金融保险公司、(盖可保险买入后很快被被卖出)。保险公司浮存金的优势可以让巴菲特有更多无息资金可以用来投资,这是巴菲特乐于投资保险公司的原因。而保险公司又常常因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亏损、倒闭。巴菲特投资保险公司可以说是通过发挥其自身的资产配置和投资优势增强了保险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特别是从韦斯科金融保险开始,伯克希尔的核心商业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但要达到这种商业模式的效果,就必须在公司拥有话语权,所以巴菲特对于保险公司都是深爱性格,控股甚至全部买入。有了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巴菲特从此不再借钱也不再受投资人的困扰。

当然,善用优秀的经理人,充分授权、激励、赞赏,这也是巴菲特买入的公司大多数都能顺利过渡并发展良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