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中国呼吸机正在全力支撑全球“抗疫”!
在3月3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3月19日以来短短十天,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我国已紧急向国外提供有创呼吸机1700多台 ,达到了今年以来提供国内总量的一半。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而呼吸机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最关键的医疗设备,国外对呼吸机的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对有创呼吸机的需求量特别大,中国因而成为当前非常重要的呼吸机出口国。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呼吸机企业共有992家,其中2008、2009年成立的企业数最多。其中,又有90家企业的经营范围含“进出口”,占比约9%。2020年2月1日-3月30日,我国共新增10家呼吸机企业,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00%。
在这些企业中,据许科敏介绍,我国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共有21家,其中8家企业的主要产品(周产能约2200台)取得了欧盟强制性CE认证,约占全球产能的五分之一。目前已签订单量约2万台,同时,每天还有大量的国际意向订单在洽谈。
国内呼吸机需求本就一直在显著增长。据统计, 2019年中国医用呼吸机需求量达到1.69万台,同比2018年增长了15.2%。王宁预计,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医用呼吸机市场需求将达到近2万台。
“可以说,我们的企业为全球疫情防控一直在马不停蹄、加班加点。据我所知,大多数企业都是三班倒,一刻不停地生产,甚至部分研发人员也被派上生产线。” 许科敏说。
3月21日,30台产自北京谊安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呼吸机包机发往意大利,至此共有两批呼吸机共计80台紧急驰援意大利。此前的3月20日,北京谊安医疗还有250台呼吸机发往俄罗斯。
3月25日,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向西班牙发送了1000台医用呼吸机。几天后,第二批1000台医用呼吸机也已发货。
事实上,中国呼吸机企业能在此时支撑全球“抗疫”,源于国内疫情发生以来的全体动员。“目前我国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大缓解,呼吸机企业陆续复工,比国外企业复工复产更有便利性。”王宁说。
疫情发生后,我国呼吸机主要生产企业在第一时间都恢复了生产。比如,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大年初二就紧急召回放假回家的技术骨干,全力复工复产。
尤其是,在相关部门组织下,我国呼吸机产业链很快实现了上游853家全国配套商中794家复工复产,并解决了零部件短缺、物流运输不畅等问题。截至3月29日,主要呼吸机企业累计向全国供应呼吸机2.7万多台,其中有创呼吸机3000多台。
生产一台呼吸机尤其是有创呼吸机,并不那么容易。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对这类患者救治时,通常会采取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和挽救治疗等几种治疗手段。其中,有创呼吸机在医疗器械中级别更高。
据了解,生产一台呼吸机的周期可能要长达40天左右。国内规模较大的北京谊安医疗加班加点,自1月21日到3月15日才能为国内市场累计生产交付2000余台呼吸机。
如今,北京谊安医疗已接收到来自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及意大利、英国、俄罗斯、乌克兰、蒙古、卢旺达、巴林等国家的呼吸机紧急采购项目逾千台,目前已累计生产交付国际市场几百台呼吸机,还有几千台呼吸机正在紧急排产。
鱼跃医疗也是24小时运行生产设备,员工三班倒保障生产,目前国外呼吸机订单不断增加,医用无创呼吸机产品从疫情之前的日产300台提升到极限日产700台以上,但公司的无创呼吸机收款订单也已排到4月底。
其他一些呼吸机企业更是表示,无法再接收新的订单了!
更重要的是,许科敏坦言,一台呼吸机有上千个零部件,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不仅有在国内的,也有一些在国外包括欧洲。在疫情影响下想大规模增产并非易事,全部满足所有需求也是不现实的。
王宁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说,在呼吸机生产环节上,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集成制造环节,上游涡轮压缩机、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大多依靠从美国如霍尼韦尔企业、日本如SMC企业等进口,国内企业受限于智能设计、通气技术、降噪技术、结构设计等能力,很多零部件尚不具备完全自主生产的能力。
北京谊安医疗相关负责人就表示,谊安呼吸机的关键核心元件涡轮均为瑞士进口。随着境外疫情的日趋严峻,欧美厂家开始大批量生产呼吸机,瑞士涡轮出现产能不足、交货期延长等问题。
王宁坦言,全球呼吸机的供给量主要受上游核心部件的制约。在核心零部件上,我国并不具备优势。所以国内呼吸机能够大量支援国外,还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保证核心零部件、其他原材料供给充足。
3月27日,装运中国公司捐赠医疗物资的包机抵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捐赠的医用防护服、隔离面罩、呼吸机等一批防疫物资27日运抵阿尔及尔机场。新华社发
为了继续支撑全球“抗疫”,3月29日,工信部召开了重点医疗装备产业链协同扩产视频会,组织了国内有创呼吸机重点企业、地方有关部门,摸底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研究产业链协同扩产措施。同时要求企业要严格质量管控,加强安全生产。
显然,无论如何,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努力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