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日报
5月15日,年内第三次降准全面落地,将释放长期资金2000亿元。4月3日,央行决定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4月15日定向降准已经实施,释放资金2000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此次定向降准平均每家中小银行可获得长期资金约1亿元,有效增加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还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约60亿元。针对为何定向降准要分4月15日和5月15日两次实施到位,央行解释称,是为了防止一次性释放过多导致流动性淤积,确保降准中小银行将获得的全部资金以较低利率投向中小微企业。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获得定向降准资金的中小银行有近4000家,在银行体系中家数占比为99%,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重要力量。进一步降低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增加中小银行的资金实力,有助于引导其以更优惠的利率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扩大涉农、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产业的信贷投放,增强对实体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值得关注的是,5月15日降准落地后,超过4000家中小存款类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的存款准备金率已降至6%。从我国历史上以及发展中国家情况看,6%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比较低的水平。
同样于4月3日发布的政策中,还有一项是自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温彬表示,这是继2008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从0.99%下调至0.72%后的首次调整。将银行存放于央行的超额准备金释放出来,有助于提升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降准落地当日(5月15日),5月MLF操作如期而至。央行公告称,5月15日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1000亿元,期限为1年,中标利率为2.95%,与4月持平,当日不开展逆回购操作。距离上一次逆回购操作,也就是3月31日,央行已经连续第45天暂停逆回购。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谈及央行连续暂停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收紧。
一是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仍然处于合理充裕水平,从价格上看,今年第一季度以来以存款类金融机构以利率债为质押的7天期回购利率(DR007)为代表的资金利率整体处于低位运行。
二是公开市场政策利率持续高于同期限市场利率,对金融机构吸引力不足。4月DR007算术均值为1.46%,最低为1.23%,最高为1.91%,始终大幅低于被视为关键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2.20%)。
就5月MLF利率为何按兵不动,市场分析人士表示,经过前期多项措施调节后,当前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显著下移,银行体系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未来宏观政策侧重点在于提振总需求,从而充分发挥各项政策在提振短期经济增长动能方面的潜力。
实际上,为抗击疫情并有序推动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今年以来,央行持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分步实施三次降准共释放约1.75万亿元资金;通过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激励国有大型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增加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额度等,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成本贷款2.85万亿元。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已经显著体现在了4月信贷、社融及M2增速进一步加快。其中,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7万亿元,同比多增6818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2万亿元。
专家表示,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延续多增反映出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活动逐步恢复,推动信贷需求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说明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银行加大了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另外,在人民币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两项拉动下,4月新增社融同比明显多增,进一步印证当前资金正大量流向企业,各项企业融资支持政策效果正在体现。
针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势,专家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要“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 GDP 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