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通过春晚红遍大江南北。歌曲的背景是,母亲用相机记录下大萌子和爸爸30年的合影,再现时光变迁下的父女情。
这感动了万千网友。这也再次证明: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只要能坚持下去,效果往往意想不到。
在歌曲传唱时,很多人也不禁问自己:“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每天1440分钟,每年8760小时,时间都给了谁?时间是给了思考未来,给了和人交往,还是给了美剧?
不同的给予对象,回报也各不相同。大家脑海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概念:时间在那里,财富就在那里。你每天的价值,这是时间对财富的回报。
你们有没有思考过:你给了投资多少时间?在投资的时间里,你又是如何分配的?
在回答“给了投资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前,先引用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的话:“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没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是什么概念?大约是每天练习三小时,风雨无阻,连续十年。长期的专注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世界管理大师博恩崔西说:“任何人只要专注一个领域5年,可以成为专家,10年可成为权威,15年可成为世界顶尖。”
听了这些大师的言论,再结合投资在内心的定位,应该分配多少时间相信应该有眉目了。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每天给投资的时间也不少啊,怎么一段时间下来,似乎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啊?
很多时候你看起来很忙,其实你是在骗自己,是一种自我安慰,并没有把时间花在刀刃上!这就这涉及到资源配置了。
时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如果我们将自己一生的时间用方格子来表示,一个月表示一格,那么也就900多格。
当时间流逝的时候,我们通常只有一些抽象的概念,因此不足以引起警惕,但当格子一个个被填满涂黑的时候,很多人就有直观的印象了。如果这个月你什么也没干或只是简单重复,相当于在睡觉时,格子被人白白涂了一格。
如何分配时间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这个很有讲究。有时候财富的马太效应也不只是财富本身造成的,每个人在认知上、能力上也符合马太效应。
每天把大量的时间给了盘面、股吧、论坛,还是给了阅读财报、阅读书籍、撰写投资心得和研究报告、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展头脑风暴……,内心的获得感是不一样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时间在这些事情上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时间价值咱姑且称之为“时间收益率”)。于是,对于如何分配投资时间,也就演变成了关于时间投入和时间收益率匹配的问题。
那么,问题也就很容易回答了:当然,首选收益率高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内心对时间收益率的认知往往南辕北辙,所以投资时间的分配是一个极其个性化操作。
由于收益和成本相对应的,时间收益率高的,往往成本也很高。成本高主要体现在时间投入持续长,而且整个过程寂寞、孤独,这一切都要求投资者有耐心,能坚持。
雪球大V闲来一坐s话投资老师主张“三阅”,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阅读经典
包括投资经典书籍,但又不限于此,哲学、历史、文学、财经等方面的书广泛涉猎,虽然我们做不到长着腿的图书馆,但是尽量多读吧;
2、阅读企业
研读100家上市公司的财报与基本面,是与研读50家上市公司的财报与基本面,我认为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能够实地考察更好;
3、阅读牛股
特别是明白中国股市二十多年以来,那些给予投资者巨大回报的牛股是如何走出来的。
业余投资者,只要有闲暇便可作此“三阅”,特别是八小时之外。
目前,我每天给予投资的时间大概在3小时左右。存在的问题,还是阅读的时间给的少了。
以后时间的分配调整的方向:阅读40%(财报、投资及相关书籍),思考、总结30%(包括撰写心得、研报),获取信息和交流等30%。
时间的分配情况,也会根据自身情况,不断调整,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