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晓博说财经
今天(7月1日)一大早,就传来重磅消息:央行宣布自7月1日起,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据《金融时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具体内容是:
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95%、2.15%和2.25%。再贴现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
此外,央行还下调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金融稳定再贷款利率为1.75%,金融稳定再贷款(延期期间)利率为3.77%。
所谓“再贷款”,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所谓“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
所谓“金融稳定再贷款”,是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由央行发放的用于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再贷款,比如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的紧急贷款,用于退市金融机构个人债务和境外债务处置的紧急贷款等。
可以看出这三类贷款比较特殊,都属于“政策工具”。所以,这次降息是“政策工具”的降息,不是针对全社会的无差别降息。
能享受这次降息的,主要是跟农业生产相关的企业,以及小微企业。还有,就是可能出现金融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
为什么要针对这三类企业?
原因很简单:2020年非常特殊,不这样做就过不了关。
比如农业。由于遭到疫情、蝗虫的影响,今年全球粮食产量减产已成定局。疫情还会影响到粮食的收割、入库、存储、交易和运输,再加上主要粮食出口国出台“本国优先”的政策,纷纷限制粮食出口,粮食形势比较严峻。
世界粮食计划署警告说:全球此前已有1.3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而在疫情之下,今年可能还将增加约1.3亿人。也就是说,2020年全球或将有高达2.65亿人将面临粮食紧缺的问题。
而中央今年提出的“六保”里,就专门提到了“保粮食安全”。
怎样才能保粮食安全。首先是确保农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保住种植面积和产量,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让农民有钱赚。提供低息贷款,就是一个好办法。
针对小微企业发放低息的再贷款,主要是为了保就业。在中国,80%的就业岗位是小微企业提供的。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普遍陷入困局,提供低息贷款有利于保就业。
此外,在疫情和金融全面开放冲击下,一些经济落后、产业单一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陷入了困境。金融稳定再贷款,主要是用来帮助这些金融机构渡过难关的。
要知道,金融领域的恐慌具有高度传染性、破坏性,所以今年“金融维稳”不容有失。而且只要措施得当,国家是有能力控制住局面的。
这次降息从本质上是一次“定向降息”,或者说是定向放水。而就在6月22日,央行没有允许LPR利率降息,也就是没有选择普遍降息。
为什么这样做?
根本原因,还是避免走2009年“四万亿”刺激的老路。
全面降息和全面降准,一定会造成大水漫灌。而大水漫灌,一定会刺激资产价格走高,最后造成贫富差距更大。
所以最近几年,高层一直比较重视使用“定向工具”。
既然“定向工具”这么好,为什么2009年没有用?其实任何工具都有其局限性,或者说负面作用。
定向放水的最大弊端是:把获得低息贷款的权力交给了某些人,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审批者,或者地方政府的推荐者。这一定能确保最需要的企业拿到低息的钱吗?
可能未必。而且,可能还会产生腐败。
但既然2009年“全面宽松”这种药,吃出了很大的副作用。那么这次,就把“定向宽松”的药用到底,看看到底疗效如何、负面作用如何。我猜高层是这样想的。
其实,今年也不仅仅是“定向宽松”,而是“定向宽松+全面宽松”,两条腿都在走。今年已经降准3次、降息2次。其中4月20日的LPR降息20个基点(1年期),降息力度达到5年最高。
今天宣布的再贷款、再贴现降息,力度则达到了25个基点,看起来超过了4月20日LPR降息力度。至于金融稳定再贷款,则一下子降息50个基点,力度更大、
或者说,今天是一次“超大力度的定向降息”,将主要利好农业、小微企业。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今年金融系统将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就包括上述定向降息。这种让利里,很大一部分是央行降息带来的,通过金融机构传递给实体经济而已,不是真的让银行“割肉”。
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宣布发放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是1.8万亿元,未来不排除还会增加。要知道,这1.8万亿增加的是基础货币,它的效果相当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25个百分点,在当前货币乘数6.5左右的情况下,理论上可以增加超过11万亿的广义货币M2,。
随着这笔钱流入市场,全社会的资金成本也会降低,这会让真实的市场利率走低,产生全面降息的效果。最终,有利于包括楼市、股市在内的所有资产价格的走高,只是比全面降息温和一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