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牛市来了,看似市场充满了挣钱的机会,实际上潜在的风险不断累积。由于主体交易者已经不再是早期的成熟投资者,而变成了很多新股民,因此股票的流动性溢价,情绪溢价越来越高,虽然还没有达到极致,但是价格已经不是在价值线之下了,而是快速攀升到价值线之上,甚至价格脱离价值越来越远。因此在市场新股民大举入市的阶段,我认为第一课应该是风险教育,就像学开车前学交规一样?也许最终结果没什么用吧,但是该做的总是要做的,或许对于一些投资者会有价值!
然而很多时候,投资者心里真的有风险吗?我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们内心经常会计算,买入一直股票未来能够获得多少收益,会不会翻倍,百分之五十,当想想这些收益,内心就有很多期许。就这样,带着美好的期许投身到一个丛林法则的高风险世界中?
虽然我们嘴上说,市场有很高的风险,但是什么才是市场真正的风险?大家都看得见的风险,是真的风险吗?
为什么熊市进场,其实并不容易亏钱?反而是牛市进场,最终是亏钱的结果。然而大部分投资者就是愿意牛市买股票。这就好比,熊市贴了一个大牌子,股市亏钱,你看到这个牌子会愿意做股票吗?前方一个大坑,有了指示牌,你会主动跳下去吗?真实的风险本身被定性清楚了反而潜在的风险就降低了。
反过来,牛市股价脱离价值出现泡沫,但是牛市呈现给投资者的是价格的不断攀升,收益不断增加。牛市贴的牌子是高收益,甚至现在很多小白散户,一进场就想立刻买入股票,恨不得明天就是涨停。当投资者看到的都是超额收益的时候,其潜在的风险也就在不断累积。股价已经脱离价值越来越远,因为无知的交易行为本身就是风险累积的过程!当认知不匹配收益时,这本身就是风险,只是未必短期爆发,拉长时间,财富与认知是基本匹配的。
先要把风险做一个定性。
风险在不同视角下的状态是不同的?
感知到的风险,和真实存在的风险?
人是感性动物,我们大部分时候会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对方的意图,大部分时候是基于人的本能去反应。然而股市就是一个反本能,逆人性的地方。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老师会严厉的批评我,我就会本能的感知老师对我态度不好,我心里很难受,这个时候我感受到的是负面情绪(风险厌恶),但是成人之后,用理性的认知,去思考,发现老师的批评背后的逻辑本质,是为了纠正我的错误,让我更好的成长。
有很多时候,事物的两面性,我们没办法同时感知到,只能用感性去感知事物的一面,而用理性去认知事物的另一面。
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企业管理的历程,以及慢慢投资之路,遇到的更优秀的人,他们无不是,极其敏感(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又拥有极其理性认知的人!
我经常和同事说一句话,如果你的感性远远大于理性,你可能过于敏感,而你的理性无法驾驭你的敏感,你的情绪就会暴露风险,反过来,如果过于理性而不够敏感,会对世界缺乏同理心,漠视而缺乏好奇心!
只有,富于感性,同时又时时刻刻用理性来监控自己感性的人,往往能够真正的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回到股票市场,股票永远让我们感知到的都是价格波动,时而高时而低,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跳出来对市场的价格波动做一个定性,到底股票上下波动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如果不能从元认知上,解释清楚,我们就不知道自己应该相信价格是理性有效的还是感性随机的?
这个时候,市场会有一种声音,应该是技术派主导的,市场的价格反应股票的波动,市场永远是正确的!
还有另一种声音,股票拉长周期,它的价格曲线围绕价值波动,最终会回归它的价值,因此是有效的。但是短周期来看,股票价格不是特别听话,市场先生经常会有情绪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时候!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决定了你的投资价值观?也许这个问题,真的可以识别你到底是什么投资视角?
有些投资者自称自己是价值派,但是又会经常用价格说了算,股票涨了说明股票就是值,这样的逻辑,来去证明自己谈的价值,用价格证明价值,必须要承认价格是理性的。这个逻辑是否通呢?
最近的创业板暴涨(一谈这个容易引起争论,瞎聊个人愚见)。股市有三个阶段的上涨,先是业绩提升带来的股价增长,之后是流动性溢价,最后是风险偏好情绪。业绩是钢筋水泥的底座,相对稳固而牢靠,流动性如同沙土,一旦大水冲过,就会被洗刷掉。而情绪如同泡沫,风一吹就会破裂消失。投资者是否清楚我们手里持有的标的,是钢筋水泥呢?还是砂石泥土?抑或是一堆泡沫呢?我们是赚价格与价值匹配的钱,还是流动性溢价的钱,还是情绪溢价的钱。如果不能定性清楚,那么风一动,利润就没了,水一冲可能本金也损失了。
创业板50的市盈率已经突破100倍,历史极值140倍。今年创业板50的业绩增长明显高于沪深300,据券商测算数据,净利润增长可以达到60%,这或许是支持机构资金的做多理由之一吧。但是感知到的是收益放大,同时也要清醒认知真实的风险在不断累积!
当市场风险意识,认知能力最差的人,手持和你一样的股票,他们真的认识自己买的这家公司吗,他们了解股票市场的丛林法则吗?他们知道什么是估值体系吗?如果这样的人充斥在危险的丛林中,也许无知的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吧!
(由于个人经营企业的原因,见过的一级市场投资人,二级市场投资人也比较多,企业家上市公司老总也时有交流,很客观的评价,他们的优秀就在于理性思维能够很好的驾驭感性思维,并且感性的敏锐度还在不断提升!这种思维,对于短期入市来说也许看不出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心智的成熟,他们更容易提升认知,客观的把握事物本质的规律。我一直认为,客观,理性,有大局观的思考力,正是优秀投资者的必备素养。
而股票市场是一个没有门槛的地方,也许很多投资者,拥有不同的经历或者不同的成长历程,关键在于是不是以感性的视角去判断事物,还是以更加理性的认知去感悟。个人认为,无论经历学历背景如何,只要能够尊重理性认知,客观的尊重常识,就有可能走出黑暗森林!一切没有认知到投资本质规律的交易结果,都只是短期的浮盈浮亏,不能转化为有效收益。)
那么当股票价格大幅上涨比如到5000点的时候,我们感知到的往往是收益增长,喜悦快乐!我也是同样的感受。而这个时候我们感知到的风险是很低的,感知层传达的信号当然是表象的喜悦!而真实的风险在积聚,直到极致!市场的价格偏离估值越远,积累的高估风险越大!
反过来当股票跌倒2000多点,收益大幅下降甚至亏损的时候,我们感知到的是悲观失望!这个时候风险二字历历在目,血淋淋的亏损!但同时,市场的真实风险反而被释放,当大多数投资者都看清楚了大坑,往往大坑本身已经不再构成风险!
我们应该客观承认,市场先生不总是理性的,有时候是过于乐观或者悲观(与市场不同阶段的参与者感性理性状态有关)
比如存量市场的底部,往往散户投资者已经不太关注市场,存量博弈往往都是专业投资者和老股民,而他们的感性波动较小,理性认知更强,当大势不好的时候,理性情绪往往会更加悲观谨慎。这个时候市场真实的风险往往是不高的。
反过来,增量的顶部,往往心智不够成熟的散户投资者起到重要的推升股价的作用,而且击鼓传花越到后面越紧迫,给予理性思考的时间越少,往往这个时候完全凭借本能做判断。这个时候理性认知的交易者很不舒服,会逐渐选择退出市场观望,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也许就是股市高潮阶段的状态吧。
这个时候往往感知到的风险不高,真实的风险却非常大!
上面的问题是从交易者角度感知状态分析,心理状态分析。
现在的问题是从市场本身提供的信息,做预期差的分析!
股市博弈,不仅仅是心理的博弈,还有信息的博弈。
而心理的预期,和信息的不对称,往往产生预期差!
信息的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是我们必须用更复杂的方法论去认知的。
为什么会有利好出尽是利空,这样的常识?
比如一张财务报表或者券商报告,大多数投资者最容易关注的是什么?营收增长,利润增长,净资产收益率,或者是机构评级,pe,pb的估值?
那么大部分人关注的数据。往往是显性的信息,还有很多信息或者说是未被证伪的信号,往往是隐性信息?
举个例子,白酒行业,不是零售行业,直接推到消费者,而是通过渠道商这个链条做连接。因此显性信息是净利润的增长等等,但是隐性数据是,渠道商的扩张链,预收账款,渠道商的库存量,以及渠道商的销售数据!
一般来说,渠道商的压货账期是一个季度,因此白酒企业的利润比市场真实反应要落后一个季度!就比如这次疫情,一季度渠道商销售额大幅下降,库存量积压,但是白酒企业的财务报表反应的财务增长数据是12月,1月没收疫情影响的预收账款!
而二季度才会反应出来。透过隐性信息,预收账款,自由现金流的下降,都透露出一些隐性风险!现在的茅台超过50倍市盈率,利润增长真的可以匹配这样的估值吗?中报将近,介时市场将会给出怎样的答卷?
上半年行情中有几只股票明显体现出预期差,中国国旅受疫情影响这么重的行业却反转成为大牛股,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等明白为什么的时候就利好出尽了!
再比如当下的上海机场,所有人都知道航空机场业务受到疫情影响,客流量急剧下滑,业绩很差,但是一季度二季度最坏的时刻市场已经给与充分定价了,之所以没有把股价砸的很惨。是因为大资金看到了上海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未来,看到了上海机场的区位优势会不断虹吸东亚自贸区的庞大流量,稀缺性的渠道价值甚至超越了行政垄断的牌照。因此显性的信息背后往往是,需要,跳出来,高格局,多维度,长周期,深层次剖析的隐性信息。
因此针对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我们需要认认真真的抽丝剥茧,找到大部分人都关注不到或者是链条更长的信息
五月消费股很明显,伊利股份,由于开始预期高,先涨了不少。结果一季报出来,利润下滑,不符合预期,直接砸。客观来说疫情期间,利润依然是正增长真的很差吗?但是预期差出现了问题。
到了七八月大家要知道中报季马上就要到来,会不会有大批的个股出现预期差的问题呢?
有时候我们经常听到利好出尽是利空,经常业绩中报出来很好,股价确跌了,这就是预期差兑现的过程。之前有一篇专门讲解预期差的文章,后面有机会再聊聊这块。
关于隐性信息,还有一种逻辑链信号的方法,这个研究起来比较困难,只有机构投资者擅长去把握。举个例子(这个例子举了很多次,这就是典型的信息逻辑链的传导)
动力煤,怎么观察信号传导
一,看发电总量的同比增长
二,看火电量的占比额度变化
三,看火电厂煤炭库存量数据
四,看秦皇岛动力煤库存量数据
五,看大秦铁路的运输频次
六,看山西煤场的库存量
七,看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波动
股价在中间不同信号阶段都有可能完成建仓,洗盘,拉升,往往最后动力煤价格上涨的时候。股价已经涨到泡沫阶段了,等着散户接盘了!
因此,逻辑链信号越长的行业,信息不对称性越高,预期差越大!反应到盘面上看,往往周期股,还有成长股容易暴涨暴跌,反而消费股明牌走趋势多一些!
但是如果消费股这样走趋势的股票突然立起来,是不是预期差太高了一些?
从行为学的角度,没有完成卖出行为的交易,就没有形成最后的交易闭环。一切的盈亏都没有结算。
因此卖出,比买入要更加困难,因为这是交易闭环的最终结算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
假如卖出是凭感觉的,那么感觉又是从何而来?股市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的地方,价格波动性,利好利空消息,各种技术形态。这些会不会影响感知?进而形成无规则的卖出行为?
个人认为,对自己的交易行为定性非常重要。到底是理性有理有据的卖出,还是感觉,是通过价值原则,还是价格博弈?
卖出之后有没有进行复盘总结,回测自己每一次卖出行为的规律,是有规则的,还是无序随机的?
如果是无序的没有依据的凭感觉的卖出,那么无论盈利与否,我认为都不是好的交易行为,甚至赚钱的交易往往会让投资者走向更加错误的交易状态。反而是亏损的结果能够逼迫我们自省!
如果形成了自己的交易规则,那么胜率如何?是否稳定?这些需要通过不断地数据回测,反思,修正交易规则来不断进化自己的交易行为!
专业的投资者,一定会从感性的交易行为,走向系统化理性的交易规则!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路径!
而理性,自律,自省,坚持等等优良的品质也是成功的必须素养,逆人性!
为了避免价格波动性风险转化为本金永久损失的风险,那么我认为,既然卖出的结果是股票价格,那么卖出的理由或者锚定就不应该是价格,而应该是价值?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最早的技术投机抽出自己的原因。从逻辑上来说,因为价格波动,做为买卖行为的依据,投资者容易成为市场的“奴隶”(思想上容易被价格牵着走,情绪上容易波动,感性很容易战胜理性,完全不利于通过理性认知识别市场的真实风险,或者隐性风险!)
那么跳出市场的价格波动,看清楚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短期价格受资金消息情绪的影响乖离价值很多,但是跳出日线分钟线,走向周线月线,我们会发现,两周之内天天打板追涨杀跌的情绪会退潮,一两个月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会暴露,而资金长时间会跟着企业的业绩增长去推高总市值。
最终长周期价格会回归到价值本身,均值回归是一个常识性的规律!
一,以价值为交易行为的锚定,而不是价格。价格是表,价值是本!
二,承认短期的价格波动是受多种因素干扰,把握起来难度很大(少部分人可以做好,有时间,有天赋,有交易系统),而长期的价格会以均值回归的方式回归到价值本身。相信均值回归的力量。
三,要给自己的资金加上时间这个纬度,很多人过于关注价格上下波动的回报,而不太愿意和时间相伴,赚时间的回报。做投资首先应该清楚,时间的要素是最关键的,投机更关注波动。为什么我们买理财可以给一年时间,但是投资不能呢?如果滤除价格波动的因素,上证50的优质公司,年化收益是比理财高很多的。而好公司都是明牌不难定性,波动性也会小很多,真的不好找吗?也许是不想拥有吧。
当然既然来做投资,都想赚价格波动的钱。那么策略就很清楚。赚时间的钱应该是守底,赚价格波动的钱可以是冲顶!先保证本金的不亏损,守住底,再通过正确的认知完善交易系统去冲顶!(问问自己,是不是底都没有守好,进到赌场只想冲顶呢?先守底再冲顶,才是成熟的交易者)
给时间定量,我们赚的大部分钱是时间的钱,以及少部分价格波动的钱!
首先,别人怎么想的,我们怎么知道?
其次,恐惧的极致,贪婪的极致,如何量化
因此,这句话是一句常识,确是无用的。我们需要跳出来,把这句话量化
别人和贪婪恐惧的极值,把这两个关键词量化成数据!
比如,别人是谁?透过成交量,增量资金的渠道(公募发行,储蓄搬家,融资盘的数据)是否能捕捉到别人的影子?通过多数据的小心求证,也许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规律?
再看看,恐惧贪婪的极值,也有很多数据,比如沪深300的市净率,优质企业的分红比例,好企业的回购,AH溢价数据,全行业估值分位,破净率,还有情绪亢奋指数。等等,很多数据信号作为判断的依据!
而这些都是理性的认知,而非感性的情绪!
在我们做出最终交易的时候,问问自己是否还有很多常识不懂,是否还是以价格波动为依据做交易,是否偏感性的恐惧情绪主导了交易,是否有理性客观的交易规则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