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早餐
近日,陕西省最严禁塑令出炉,按照循序渐进、分时分段原则,到2020年,西安市率先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
声势浩大的全民限塑运动,出现在2007年后。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据央视财经报道,限塑令执行的八年中,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共节约了700亿个左右,平均计算下来每年节约87.5亿个。但是,仅2015年,全国快递行业消耗塑料袋约147亿个,国内三大外卖平台一年至少消耗73亿个塑料包装,增量远超减量。
新版限塑令
限塑令前后大致历经了三个阶段,政策执行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争议。
1986年,铁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因为便利性和价格低廉等特点而受到青睐。但大量的白色餐盒被丢弃于铁路沿线,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2001年,原国家经贸委发布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
2013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其从淘汰类目录中删除,一次性发泡餐具重新合法化。不过,今年的新限塑令又再次将其拉入黑名单。禁止、松绑政策交替,容易导致限塑效果反弹。
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次年5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及工商总局公布《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这两项专项文件被人们称为“限塑令”。限塑令中,最为重要的政策有两条: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即日常所说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二是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限塑令实施13年来,居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并未改变,限塑令只是演变成了“购塑令”。塑料垃圾的战场也已经向互联网,电商、快递和外卖行业转移。
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规定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与十多年前的“限塑令”相比,这一系列新规定不再只针对塑料购物袋,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从源头上禁限塑料制品。
新政基本涵盖了过去几年广受关注的品类:不可降解塑料袋、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具体应用场景上,商超、集贸市场、快递、外卖等领域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针对不同产品和区域,分别制定了2020年、2022年和2025年三个时间节点。
替代材料
我国近5年平均废弃塑料回收量为1800万吨,平均回收率为25.6%。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袋,价廉、质轻、容量大,便于收纳、易于携带,因此最大的问题是用完就被扔掉,没有被当作资源性产品回收使用,生命周期非常短,寻找可大范围应用的替代材料迫在眉睫。
目前替代材料选择上,各国存在区别。
2008年开始实施禁塑令的卢旺达,由于人口及经济体量有限,制造业不发达,选择了纸质包装进行塑料替代。
2011年开始实施禁塑令的意大利,将于2021年起对塑料的使用征收每公斤45欧分的税,以第一代淀粉基生物可降解塑料替代为主,并拥有全球最大的淀粉基塑料企业Novarnont公司。
美国部分州发现淀粉基塑料存在缺陷,转而重点发展PLA,拥有全球最大的PLA生产企业NatureWorks。
在禁塑后的产品供应上,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纸制品、布制品等产品可以作为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制品进行替代的可行性最大,也最受关注。
国内最早一批进入可降解塑料制品行业的公司出现在1999年,但是,可降解塑料制品叫好不叫座。由于可降解材料的采购成本比常规物料贵至少1倍以上,在尚无明确政策扶持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一定成本压力,也让更多企业很难大面积投放。
吉林省于2015年发布《吉林省禁止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规定》,成为全国首个“禁塑”省份。
长春市一家产业园共引进过9家生物可降解公司,截至2019年5月下旬,3家已经倒闭,3家已长期处于停产状态,还在运转的3家企业或者依靠出口,或者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吉林省可降解塑料袋实际推广力度不够,需求量低,企业无法获得足够订单保证运营,使得禁塑令基本落空。
新兴市场
据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商超等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合计每天要使用30亿个塑料袋,每年需要使用1万亿以上的塑料袋。
据测算,光考虑快递、外卖等4大领域143万吨的替代需求量,如果按吨平均售价2.5万元计算,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市场规模将达到358亿元,而2018年我国可降解塑料消费量仅为4.2万吨,塑料替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兴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