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汉和资本研究部
能力圈的概念
能力圈是沃伦·巴菲特在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对价值投资理论做出的进一步扩展。首次提出是在1998年的致股东的信中,在此后的信中陆陆续续对此概念做出补充和完善,并最终与部分所有权、市场先生以及安全边际等理念一起,构成价值投资的基石理论。
对于能力圈,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教科书式的定义。通常被顾名思义地认为,投资者基于自己的能力或认为自己具备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就是能力圈。由此,投资者应该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之内寻找投资机会,而不应觊觎能力圈之外的投机机会。
能力圈的误区
能力圈的概念简单易懂,但在实际投资实践过程以及市场运行中,却往往存在诸多认知误区。
误区一:将概率筛选结果划入能力圈范围。典型的案例就是近年来的私募基金“冠军魔咒”——往往上一年的业绩冠军到了下一年的业绩表现就非常一般,甚至非常差。市场热衷于这些基金的短期表现,狂热于管理人所谓投资能力,而管理人也因此赚足眼球,迅速扩大规模,但最终因为能力有限而无法支撑。
透过现象,其本质在于,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接近一万家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行的产品更是接近四万只,采用的策略种类之多,可以近似认为穷尽了所有可能盈利的方法。因此,任何特定短期市场环境之下,都可能出现某一种策略非常奏效的现象,从而出现短期的超高收益率,非此即彼。但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种收益率就如同昙花一现。本质上来说,这跟总有人中彩票,却从未有人持续中彩票是一个道理,都是概率筛选的自然结果,与能力圈无关。
误区二:将投机结果等同于能力圈结果。回顾历史,每当市场昂扬向上的时候,好像所有人都在赚钱,然后每一个不断给自己寻找利多理由,解释自己的投资是有多么有力的证据支撑,一切都在自己的能力圈掌控之中。如此这般,直到市场崩盘,然后我们又开始给自己寻找恐慌卖出的理由,仿佛所有的利空消息一夜之间都冒出来了。但其实很多投资者记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赚到钱的,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亏钱的,无非只是在用能力圈来解释自己的投机行为。
误区三: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每个问题都像是钉子。看似滑稽,但却是现实世界的真是存在。很多人都倾向于用自己手里已有的工具,根据过往的成功经验,或者说已经构建的能力圈,去解释当前以及未来的现象和问题,而不管这种解释的出发点是否正确。经济学家认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是理性人假设,数学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量化处理的,金融学家看到股票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是分析到底是不是复合有效市场假说。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看起来都是基于能力圈范围之内,并且在用非常专业、精确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但结果却谬以千里。
误区四:认为能力圈范围一成不变,不需要扩大。在已有的能力圈范围内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很多投资者容易墨守成规,放弃不断学习,停止扩大能力圈边界。他们反而倾向于事先划定能力圈的范围,囿于其中,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
世界是日新月异的,不会有永远昂扬向上的事物,也不会有永远沉在海底的行业。过往的辉煌不是未来辉煌的保证。越是累积了足够多的成绩,越要砥砺前行,而不是基于过往,生出我的能力圈已经足以面对所有情况的错觉。
误区五:忽视对于已经认知的事物的再思考,不能持续升级认知。事实上,很多投资者一开始因为知识和经验储备不足,构建能力圈的方式是非常基础的。甚至只是基于历史数据的简单总结就觉得认识足够深刻,这显然是不够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的能力也应该相应的提升。即使同样一个事物,我们在不同认知程度之下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如果只能局限于做最简单的事情,那么始终是水过无痕,而无法触及本质。
能力圈的本质
以上这些误区之所以产生,归根结底是对能力圈的本质缺乏认知。在我们看来,能力圈的本质至少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
首先,构建能力圈是在客观上深刻地认知世界。所谓深刻认知,就是我们需要明白世界是客观的,它的运行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并且其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世界真实运行的规律和实质来认识和解读,从而避免被一时的短期表象所迷惑。也就是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投资的过程,无非是这一智慧在资本市场的具体实践应用。如果我们都能明白股票是上市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其价值由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决定;能明白市场运行规律;能看清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众生相,那么我们对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就会有更透彻和清醒的认识,多一分从容的应对。
其次,构建能力圈是在主观上诚实面对自己。既诚实对待自己的长处,也勇于承认自身的局限。即古人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换言之,要有足够的诚实和勇气区分能力圈的内部和外部。
对于能力圈范围内能够想明白、搞清楚的事情,要极尽可能的做到细致,把握风险和收益的确定性。对于投资的上市公司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到细致研究和分析,从而能够真正理解企业的价值所在以及面临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市场的短期变化做到安之若素,实现长期的确定性收益。
对于能力圈之外的事情,既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局限,也要有毅力抵御来自能力圈之外的诱惑。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仅仅因为下跌就卖出自己看好的标的,更不应该仅仅因为上涨就买入自己不了解的上市公司。
能力圈的重要性
因此,对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而言,构建并遵循自己的能力圈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能力圈是投资者获取长期可持续收益的唯一倚靠。本质上,股票价格的长期走势取决于上市公司本身价值的变化。因此,对于每一个能够在资本市场获取长期可持续收益的投资者而言,赚取的都是对上市公司的理解的收益。世界是公平的,理解的深度决定了收益率的高低,没有人可以长期赚到自己不理解的收益。
其次,能力圈是投资者抵御风险的阵地。投资于能力圈范围内的投资标的,意味着投资者既明白投资标的的盈利点,也清楚每一个上市公司的风险点。如果投资者足够清晰的认知上市公司,足够诚实的面对自己,那么当真正的风险来临的时候,通常都有足够的时间做出防范和应对。甚至有一两个投资失败案例,也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改进自己的投资体系。
第三,能力圈是构建长期成熟心态,避免恐慌的基石。很多市场参与者因为市场的短期涨跌而或喜或忧,归根结底都是对于投资标的的价值没有明确的认知,投资在了自己的能力圈范围之外。
而真正伟大的投资者却往往对于市场的波动非常淡然,甚至敢于在饱受质疑的时候依然坚守内心,底气就来自己的能力圈。沃伦·巴菲特无疑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投资者之一,但在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全世界投资互联网的人都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巴菲特却坚持声称自己无法清楚的了解互联网的商业本质而拒绝投资。即使这么做导致了全世界的质疑,他也没有动摇。最终,当潮水退去的时候,一切的结果不言自明。
与其说巴菲特的成功来自于那些赚钱的标的,毋宁说他的成功在于避开了所有重大的风险,而这一切的源于对自己能力圈的坚守。
能力圈不是一成不变的
能力圈的形成来自于投资者的教育经历、知识储备、人生经验、投资实践、心理因素等等诸多因素的独立和交叉的多重影响。因此,每一个人的能力圈都是个性化的,都是自己过往所有生活经历的沉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的能力圈也是会相应的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坚持终生学习,不断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学习并整合新的知识,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查理·芒格曾评价巴菲特读的书多到无法想象,而其本人也被称为行走的书本。相应的,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他们的投资历史,会发现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范围也是不断在扩大,包括之前很少涉及的科技股。
打造自己的能力圈
投资是一场修行,其实就是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圈的过程。对于权益类投资的能力圈,我们认为应该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投资人应该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投资者面对的是整个资本市场,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因此需要投资者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从而做出长期来看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决策。但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不意味着必须成为某个领域的技术专家才能做好投资。正如泰格伍兹可能无法精确地写出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公式也能打好高尔夫球一样,我们相信在投资的世界里,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凭借常识来判断。
第二,重要的是依据自身经验的积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没有一个通用的模式是适用于每个人的。正如基于相同的价值投资理念也可以选出全然不同的投资组合一样,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思维特点,打造适合自己的能力圈。
第三,持续完善。既然能力圈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应该坚持持续的打磨和完善。在既有的能力圈范围内,要持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成功的要坚持,失败的要适时调整。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当前的能力圈也要及时适应变化。
当然,成功勤勉的投资者也一定不会吝惜于把时间精力用于拓展自己的能力圈。基于自己已有的体系不断深入到新的领域,汲取新的知识,扩展能力圈的边界。同时也根据新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反过来调整自己的既有认知。相辅相成,相反相成,持续前行。
写在最后
投资的世界时刻都在变化,认识和适应它的真实本质,不断地挑战和主动地修正能力圈,才是我们前行唯一可靠的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