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中国信托——回归本源、服务实体、动能转换、转型发展
阅读 874发布日期 2018-01-10

导读


回首历程,中国信托业四十年来不断变革,每一次行业转型的根本推动力都来自于所处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环境的变化。着眼当下,环境剧变,宏观经济深化转型,金融体系“回归本源”,中国信托业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展望未来,中国信托业路在何方?什么是中国信托业的“本源”?新环境下行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又如何抓住这些机遇?



01 中国信托业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深刻的转型史。中国信托行业与中国经济改革相伴而生,成立至今四十年来一直适变应变,不断转型变革。回首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行业至今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一次行业转型的根本推动力,都来自于所处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环境的变化。


第一阶段(1979-2000年):初步探索、大起大落


在第一阶段的20年里,信托业抓住制度空白所提供的灵活性,在市场化力量的驱使下野蛮生长,完成了从零到1000多亿信托资产的初步规模积累。在此阶段,信托的主要使命是满足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融资需求。


这一阶段的信托行业主要开展两种业务,一种是“类银行”业务,高息揽储并进行放贷,另一种是“类证券”业务,包括证券经纪、自营证券投资、股票和债券发行等。但野蛮生长和过度创新往往蕴含着阶段性的风险失控和发展无序,行业经过了五次主要的清理整顿,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也历经波动。


第二阶段(2001-2011年):规范建立、黄金十年

自2001年开始,信托进入黄金发展的十年,主要受到经济高速发展和金融分业监管红利的双轮驱动。


一方面,中国整体经济在投资的拉动下快速增长,带来大量融资需求,尤其是2007年后,年均GDP增长率和年均社会融资余额增长率维持在9%和23%的高位。另一方面,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正式确立,随着2001年起信托业“一法两规”的相继颁布,在新的监管格局下,信托成为唯一能全面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非上市公司的金融牌照,相较银行和证券,信托的投融资业务更具灵活性优势。


这一时期,中国信托业管理信托资产余额从2001年的1000多亿跃升至2011年的4.8万亿。其中,得益于信托牌照所赋予的监管红利,以银信合作为代表的通道业务在后期快速崛起,很大程度驱动了信托业规模和收入在2007年后的快速上涨。


第三阶段(2012-2016年):资管竞合、分化开启


2012年后,宏观环境和金融监管开始发生新的变化,驱使信托业再度调整和转变。一方面,中国进入“新常态”,增速“破8”且持续放缓,经济转型加速。另一方面,整体金融业进入了“泛资管”的混业竞争时代。信托面临了来自银证券、基金等机构的更加激烈的跨界竞争。部分领先信托公司开始意识到,只有加速转型,在私募投行业务所积累的客户资源和行业专长基础上,构建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才能抓住新的历史机遇,在泛资管竞争中立足。


展望未来(2017年以后):回归本源,服务致胜


站在2017年,我们认为信托行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再次面临根本性改变。


首先是宏观经济。


十九大之后,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进入深入攻坚阶段,传统行业艰难转型,同时中央对地方政府举债的控制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强。伴随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转变、以及地方政府在拉动增长中的角色和手段的逐步变化,信托业所面临的融资市场也将发生结构性转变。


其次是金融监管。


相比宏观经济对信托行业带来的影响,金融监管是更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一方面,国家领导层对金融治理的决心坚决,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监管纳入中央层面工作议程,结束脱虚向实、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整改战役步入高潮。


另一方面,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资管行业的新周期也随之开始。一行三会针对资管业频出新规,各类去通道、去杠杆措施的打击力度赫然加大,监管已从过去五年的“重创新轻管制”迈入“重规范防风险”的新阶段。2017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资管业务“回归本源”、强化跨行业功能监管的发展方向。


再者是金融业的整体竞争格局。


未来,在政策引导下,银行信贷对于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增强,同时伴随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政府融资渠道会趋于多元和通畅。这均会对传统赚取利差类的私募融资业务带来冲击。


面临中长期更严峻的经济环境、监管环境和竞争形势,信托行业又一次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容小觑。未来,信托业到底该何去何从?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本文将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中国信托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02 中国信托业之本源需要回归于服务实体和人民


以史为鉴,信托业不断适变应变


对标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市场的供需变化和信托业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以下规律:


首先,信托业务范围不断转变。纵观英国、美国和日本等海外信托业的发展历程,不论是英国信托业的恪守本源,还是日本信托业在二战时期经营范围一度遍及整个金融市场,各国信托业均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下,调整业务范围与重心。


其次,业务范围的调整受三大因素决定。


一、宏观经济需求;

二、金融监管与市场格局;

三、信托业自身能力。


如图1和图2所示,美国、日本等国家都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历史上都曾经大力发展融资功能甚至存款功能,发展至今转变为侧重于风险隔离等功能服务,或通过与银行兼营的方式开展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业务。

1.webp (1).jpg

2.webp.jpg

回首中国信托业发展历史,信托业的业务定位与经营范围历史上亦直接受中国整体经济环境、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行业自身经营状况影响,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角色转换(参阅图3)。

3.webp.jpg

供需结合,探寻信托业之本源


回顾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信托业变化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探究一个行业的本源,应落脚于供需两个视角。


一是需求视角,明确行业应服务于谁,满足何种需求。二是供给视角,明确行业具体履行何种功能。需求应源自于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供给应基于信托业差异化竞争优势。两者之最有力结合点,为信托业之本源。


需求本源,围绕实体经济五大主题


未来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逐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伴随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信托业在内的金融行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集中体现在五大主题:产业优化、消费升级、财富管理、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出海。


供给本源,落脚服务信托等四类主业


结合金融体系格局和信托业比较优势,我们把信托业可涵盖的业务功能分成三类(参阅图4):

4.webp.jpg

核心类本源功能,包括风险隔离、事务管理,这是信托制度相对其它金融制度安排所具备的天然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将不受任何时间空间而改变。


外延类本源业务,是基于风险隔离、事务管理的优势所自然开展的业务,包括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私募融资业务。在这些方面,信托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具备一定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因此也具备可持续性,仍为本源业务。


辅助业务,包括自营投资、公募投行、存贷业务、证券经纪,信托公司开展这些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不具备差异化能力,属于信托视外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兼营业务,不成为本源性功能。


我们认为信托业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应落脚于四大业务领域:服务信托、私募融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


发展中国信托业有三大意义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协助优化存量、发展增量。


二是服务人民群众,协助居民和相关机构受托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助力财富管理和传承。


三是推动金融改革。信托业由于跨市场、敏捷灵活、创新力强等特征,能够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器和金融体系改革的缓冲器。


03 中国信托业未仍将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

产业优化、消费升级、财富管理、新型城镇化、经济出海等五大实体经济发展主题和服务信托、私募融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四类信托业务的有机结合,将为信托行业带来蓬勃的发展机会(参阅图5)。

5.webp.jpg

我们预计,信托业所直接涉及的四大业务均将取得高速发展(参阅图6)。若以投融资总规模计,融资服务、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业务在未来均将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这其中,信托业有望实现较其它金融机构更快速的增长,逐步占据更加重要的市场地位。

6.webp.jpg

04 “服务+”是中国信托业未来制胜之道

动能转换,行业步入服务驱动新时期

信托业过去取得超常规发展建立在四个基础之上:


  • 宏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大量融资需求

  • 居民财富快速积累产生的大量投资需求

  • 分业监管和欠发达资本市场体系下的牌照红利

  • 刚性兑付带来的产品吸引力


前两者仍将长期持续存在,但后两者为信托业过去带来横向竞争力的基础正逐步减弱。无论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强调的“回归本源”,还是2017年11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均对跨监管功能监管、打破刚兑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失去牌照红利和刚性兑付,信托机构如何在私募融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业务的竞争中建立新的优势?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制胜的核心在于“服务”二字。通过打造更强的信托服务能力,信托业有可能在竞争中取得突围,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两大跨界竞争极为激烈的领域获取一席之地。


服务信托是什么?如何给委托人或交易对方带来更高价值?如前所述,我们认为服务的内涵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 第一方面:基于信托的天然制度禀赋,实现风险隔离和事务管理的功能

  • 第二方面:基于信托结构的灵活性,以及多投向(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的优势,设计可行性更高、风险更低、更便利高效的投融资交易结构

  • 第三方面:通过受托、账户管理、IT支持等平台类服务,提供运营增值,增加客户粘性


如下图所示,沿着投融资价值链,服务信托可为私募融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其他三项信托业务提供关键能力支撑,增加其竞争力。

7.webp.jpg

对私募融资业务


在资金端,信托机构通过服务信托建立与银行、高净值客户的客户粘性,高效获取资金。在融资客户端,财务顾问等咨询类服务可提高信托机构的资产获取能力,帮助信托机构提前预知和捕获更多融资商机,同时还可提升融资类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财富管理业务


以上述第一方面服务为例。信托公司可以依赖制度优势,提供慈善信托、家族财产传承等与资金相关的事务管理服务,这能够提升对高净值和超高净值客户的吸引力,有利于增加高端财富管理客源、粘住客户。


对资产管理业务


以上述第三方面服务为例。信托可以给私募基金提供业务管理系统、受托清算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信托一方面可将私募基金更紧密地整合在信托的平台上,另一方面可通过分析各基金的运营数据,开发FoF、MoM类资产管理业务。


“服务+”,三种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


依托“服务”的助力,信托业在私募融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业务能力将有望实现加速升级,各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将随之走向多元化、差异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在三项业务的不同侧重,我们认为未来国内信托行业将可考虑三类差异化模式:“服务+融资”、“服务+财富”、“服务+资管”。

8.webp.jpg

  • 服务+融资:以客户融资需求为核心,凭借财务顾问、交易结构设计等服务切入,基于客户资产负债表结构优化和业务发展需求,综合运用债权、股权、夹层等方式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 服务+财富:以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需求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将服务与财富管理有机融合,提供包含财富保障与传承、资产配置等综合服务,成为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家。


  • 服务+资管:以企业或金融机构投资需求为核心,以受托服务、分销服务、融资支持等业务切入,自建和整合外部投资管理能力,成为机构客户的投资管家和整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平台。


05 助力转型,中国信托业的监管与法律环境

有章可循,健全监管机制释放业务潜力

在信托业监管层面,海外市场对中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监管协同和投资者教育两方面:


A.建立监管机构间的有效协同机制,统一机构监管标准


B. 建立完善的投资者教育机制


有法可依,完善配套法规发挥信托优势

在法律体系建设层面,美国对中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立法统一化与专业化协同、信托财产转移与登记公示制度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建立和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四个方面:


A. 建立统一专业的法律法规框架


B. 实现财产公示与转移的清晰法律架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托财产转移及登记公示制度


C. 明确受托人法律义务,加强投资者保护


D. 建设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鼓励相关信托业务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相信不断成熟的中国信托业能够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实现专业制胜,坚持做好实体经济的助推器,并秉持“服务+”的发展理念,打造出差异化的业务模式,把握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中国信托业具有坚定转型的决心、克服挑战的信心、坚守本源的恒心,必将迈入全新的行业发展阶段,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