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做投资,尤其是做价值投资,估值是选股时必不可少的环节。
由于不同行业的公司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无法用一个模型或者指标,套用在所有的股票上。所以,针对价值股、成长股、周期股、非盈利股,各有各的估值模型,也会应用不同的估值指标,PE、PB、PS、PEG、PEV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估值虽然是用数据推导出来的,但由于应用的数据中,或者是过去的静态数据,或者是对未来发生行为的一种数据化假设,所推导出来的数据,实际上是用一种定量的方法得出的定性分析。
一堆公式算完,可以说这只股票估值低了,也可以说这只股票估值太高,但低到什么程度,高到什么程度,大部分仍需要与该股票的历史估值指标相对比,或者是与同行业的相似企业估值做对比。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用概念来衡量概念。
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学过一句话:“经济学不是一门科学。”套用过来,投资也不是一门科学,估值更不是一门科学。科学是严谨的,需要确定性甚至唯一性,但投资和估值中,有太多的变量,我们找不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这已经有太多例子可以证明,尽管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在为此不断努力着。
那么,既然估值并不能得出明确的量化标准,估值的本质是什么?
时间。
时间在投资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时间是好企业的朋友,是坏企业的敌人”;对技术分析而言,最基本的四个元素就是“量价时空”。在生活中,面对一些短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也经常会说:“让时间来改变这一切吧”。
而所谓的复利,其实质就是让时间去赚钱。
我们的资金如果去买银行的理财产品,大约会有4%左右的低风险收益,那么这笔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4%;如果用的是券商的融资,假设利率是6%,那么这笔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6%。不管资金成本是多少,最后计算总成本的时候,都要乘以时间。利率看起来不高,但乘以时间后可能就会高了,如果按照复利计算,那这个成本就会变得更高。
所谓的估值,就是你为之付出的时间。在数学上,这很难计算,但在心理上这是一个很具象的存在。一个职业投资人,如果需要用股票投资的钱来承担家用,那么在股价不变的情况下,每年的开销就是他所付出时间的成本。一个基金经理,需要跑赢沪深300指数,那么在股价不变的情况下,与沪深300指数之间的差额,就是他所付出时间的成本。
如果买入的时候,估值偏高,那么后面股价长期不涨甚至下跌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对投资者来说,其不同的时间成本,会随着估值下跌而成比例放大。
如果买入的时候,估值偏低,那么后面股价长期上涨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对投资者来说,其不同的时间成本,会随着估值上涨而成比例减小。
估值的本质是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有不同的价格。时间被量化后,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投资者的思维模式。
就当前的行情而言,买招商银行和中国平安,是在时间的左侧,它们早晚会走到右侧,如果投资者认可这个时间周期,现在的风险就不大;而买贵州茅台,是在时间的右侧,即便后面受估值影响会有压力,但它利润增长的确定性,早晚会把虚值做实,之后又会回到时间的左侧,如果投资者认可这个时间周期,现在的估值就不高。
买什么,取决于投资人对时间的理解,先予之后取之,还是先取之后予之?
有些东西,实在无法理解,就交给时间吧,它有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