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十数据
比科技行业"卡脖子"更加糟糕的危机,是形容当前国内种子过度依赖进口可能引发的巨大问题。
据新华社旗下新闻周刊9月19日指出,近年来,包括行业前10强在内的70多家国际种业巨头已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得一大批洋种子渗透到国内田间地头——比如,美国先锋公司20余个玉米品种已全覆盖我国粮食主产区东北、黄淮海地区,这一现象背后也凸显了当前国内市场的种子隐忧。
文章指出,种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势头向好,但"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尤其是玉米、马铃薯以及不少蔬菜品种。
举个例子,黑龙江省不少地方都在使用进口玉米种子,尤其是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种子"先玉335"——目前已成为东北、华北玉米产区种植的主要品种,在部分地区更是堪称第一大品种;有部分东北育种工作者还自嘲:"我们不用搞育种了,一个'先玉335'就够了"。
除了玉米之外,西部麦区的一些地方也依赖进口麦种,另外诸如辣椒、胡萝卜、马铃薯、西兰花等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其种子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则更加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洋种子不仅在我国市场占据了较高的份额,其价格也远高于国内种子。黑龙江省科研人士曾指出,一些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价格高出国产种子几十倍,以至于"进口的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比如一种进口辣椒,一亩地仅种子成本就1500多元,算下来一粒进口种子就要2毛钱。
如果从整体数据来看——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报告,2018年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量为7.27万吨,进口额达4.75亿美元(32亿元人民币),种子进出口赤字达2.56亿美元(约17.36),中国是不折不扣的种子净进口国。
"洋种子"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而其价格比国内高出几十倍的背后,其实也凸显"洋种子"的定价权、供货权都掌握在外资企业的手中;那么,我们为何摆脱不了对进口种子的依赖?综合农业部、宁夏农牧厅等多方数据及分析,中国种子市场初步预测价值超过600亿元,而"洋种子"对我国农产品发展也有利好——可以带来高产优质的蔬菜产品。
国内部分专家直言:国外很多企业种子资源的收集都是百年的积累,我们国内很多蔬菜种子的收集比较杂乱,最原始的种质材料积累我们不纯正;尤其是前些年我们忽视了对种子研发的问题,因此在分子育种、遗传育种、生物育种等方面的瓶颈与国外的差距可能长达20、30年。
此外,我国企业对于种子研发的投入也较为有限。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为15亿元人民币,仅接近原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孟山都公司的1/7。
过度依赖进口种子蕴含"卡脖子"风险——在种子隐忧逐渐浮现的背景下,我国种业有无破局之法?对此,业内人士指出,要确保我国种业安全,可以从以下4大方面入手:继续强化相应扶持、对严重依赖进口的部分品种设立研发专项、加大力度保护我国的种质资源、改变育种机制与研发模式。不可否认,如何提高我国种业的安全性,仍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