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价值》
导言:
近几年在中国投资界脱颖而出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堪称国内最成功,也最具格局的投资人。本文节选自其最近创作的新书《价值》,在这部分内容中,张磊分享了他的三个投资哲学:一是守正用奇;二是弱水三千,但取一瓢;三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正文:
海外求学经历让我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强烈的对比,通过近距离地学习西方思维模式,我反而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新的参悟。虽然现代金融投资的工具多来源于西方,但我希望能够结合东方特有的古典哲学,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在2005年创业之初,我就提出了三个投资哲学,在价值投资实践中予以遵循,以求在纷繁错杂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宁静,避免错失真正有意义的机会。
我常用三句古文来概括它们:“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
守正用奇
“守正用奇”是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总结出来的表述。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以清净的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思的谋略来用兵。我用这句话时时提醒自己,在坚持高度道德自律、人格独立、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坚持专业与专注,拥有伟大的格局观,谋于长远;同时,要在规则范围内,不拘泥于形式和经验,勇于创新,出奇制胜。
先说“守正”。首先,“守正”体现在投资人的品格上,要坚持道德上的荣誉感,尊重规则、适应规则,“不逾矩”。其次,“守正”体现在投资原则上,投资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决策流程和不受市场情绪左右的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外部风险和内生收益;最后,“守正”体现在研究方法上,要做时间的朋友,研究长期性的问题,不追求短视的利益。
再说“用奇”。首先,“用奇”体现在如何思考。做投资不仅仅是按照合理的机制和程序一成不变地思考,更要打破对客观规律的简单呈现,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把背后的一些传导机制搞清楚,把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推演,把人、生意、环境和组织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所承担的权重算清楚。
其次,“用奇”体现在如何决策。做投资不仅要通过研究确定初始条件是怎样的,还要找到不同时期的关键变量,认清关键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有的时候是生意的性质变了,有的时候是人变了,有的时候是环境变了,有的时候是组织结构变了。这些问题研究清楚后,决策就能不受存量信息的束缚,而根据市场的增量信息做出应变和创新,在别人看来就是“奇”。
更为重要的是,“守正”和“用奇”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做人做事讲究“正”,才能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诱惑。思考决策讲究“奇”,才能找到属于你的空间。“守正”给“用奇”以准绳,“用奇”给“守正”以反馈。坚持价值投资,就是去芜存精、化繁为简,始终对主流观点保持质疑和求证,不断地挑战自我,开拓新的未知世界。
2
弱水三千,但取一瓢
“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意思是弱水深长,但只舀取其中一瓢来喝就足矣。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投资,投资人需要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一定要克制住不愿意错失任何好事的强烈愿望,同时又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首先,如何理解投资过程。投资项目分门别类,好比“弱水三千”。但投资的境界,关键在于独立思考的过程,投资的方式本身就是投资的内容。与许多在市场上频繁出手的投资人不同,我们始终把时间花在研究上,在投资前后都保持充足的耐心,去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深入理解。在中国,有太多创业者和创业项目,投资项目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我们不擅长搞“人海战术”——一年看特别多的公司,也不会频繁地更换战场——哪人多去哪,希望能赶上市场的风口,在资本热潮中分一杯羹。
人云亦云的结果,很可能是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看不见也抓不住真正的大机会。所以有人说“可怕的从来不是宏观经济,而是跟风投资”。回看2011年的“千团大战”、2015年的“百播大 战”……风口来得快,去得一定也快。风口来去匆匆,落得一地鸡毛,多少投资人只能在热血澎湃之后体会无人诉说的失落。换句话说,投资不是纯粹为了赚钱,一味受金钱驱动是这个行业里最危险的事情:要么挣了很多钱,挣到钱却不知道接着干什么;要么一直挣不到钱,甚至为钱铤而走险。
其次,如何理解投资机会。这里的关键在于选准“那一瓢”。我不喜欢做天女散花式的投资,而是希望抓住最有价值的投资机会,用超长期的资本对企业做最大化的投资。不管企业在什么行业什么阶段,只要能在适应的环境以适合自身组织的形式予以表达,持续创造出价值,就是好的投资机会。投资决策的起点是基础研究,这决定了投资人只能在看准的时候再出手,投资只能少而精。很多时候,投资成功与否都归结于所选“那一瓢”的价值几何,能否在“那一瓢”上做得更大、更深、更结实。真正的好公司是极少的,真正有格局观的创业者、企业家也是极少的,不如集中长期持有最好的公司,帮助创业者把最好的能力发挥出来。
既然看好了,那为什么不重仓呢?投资是一种做选择的生意,每一次投资,都是在为真正创造价值的创业者投票。这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你选择了什么,同样重要的是你没有选择什么,而且没有权重的选择不是真正的选择。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最有可能成功的事情上,那离成功一定不远。当然,如果功夫没有练到一定阶段,也不要急于“挺身而出”。古人说“从古知兵非好战”,投资中也要减少不必要的交易,避免因随时需要关注市场的起落,而放弃了研究一流投资机会的时间投入,把“瞄准”作为射击的主要活动,而不是“扣动扳机”。
再次,如何理解基础研究。这就需要辩证地思考“但取一瓢”,不能只看一个行业,其他通通不考虑,否则也会影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像匠人一样做投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结构性变化和个人投资能力中找到最契合的发力点,在寻求一点突破的前提下看更多相关的行业,或者训练相近的思维。如果能看懂这个行业的变化,有能力找到投资的逻辑,就买入并长期持有。但如果只是风口,或者别人在其能力范围内做得很好的项目,就不要盲目追逐。其实,能不能做到“但取一瓢”,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力。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的世界里时,懂得“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道理的人,已经先胜一筹了。
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赏花摘果,在树下走出了一条小路。对于投资人来说,不要在意短期创造的社会声誉或者价值,而应在意的是长期创造了多少价值。沉醉于一时的成功、放任高调的宣传通常是非常危险的。自我膨胀很容易让人迷了心智,听不进反对意见,把不准未来方向;名声大了很容易引来不必要的关注,毁也好,誉也好,总归是让人分心的评判。杂音多了,内心的声音就容易被忽略。如果在初期就非常高调,就很容易失去理智。西方人经常说,“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印证这句话的创业故事不胜枚举。
首先,要回归投资的初心。对于投资人来说,关键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找到并支持优秀的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在行业里就会形成好的口碑,有共同理念的人终究会与我们合作。我们坚持要“找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在投资的过程中就会充满与相知相识的人共同征服挑战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实现“不言”或者“少言”。
其次,要找到投资的幸福感。我认识的所有优秀投资人,都能从投资这个行为本身获得职业的幸福感、满足感。对于他们来说,赚取投资收益与其说是拼命要完成的任务,不如说是水到渠成、下自成蹊的结果。整天为了收益疲于奔命的人,到最后可能颗粒无收;而心无旁骛走自己的路的人,往往能获得很大的回报。
最后,要对投资的过程进行自省和反思。无论是对个人、公司,还是针对具体的交易和项目,时刻反省自己的处境,不固守一时一刻的成绩,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很成功了,往往会开始走下坡路;一家投资公司如果认为自己躺着都能赚钱,往往会开始舍本逐末,追求虚无缥缈的事情。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都时常警醒自己:今后是否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如果要保持成长的延续性,最应该坚持什么?最不应该留有什么?一旦一点小的成就使得我们不再努力、思考和创新,而陷入悬崖式溃败,则悔之晚矣。
在价值投资的路上,有深山大泽,亦有宜人坦途;有迷途知返,亦有绝处逢生。坚持投资哲学并非僵化,而是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去认识市场,提炼出最基本的价值观。在经济压力巨大的时候,作为一名投资人,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恐慌。但当我们把事情想清楚了,自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享受过程,知行合一。而塑造内心的宁静,归根结底就是做事情有目标、有原则、有行动指南和反馈机制,在不同的处境面前有定力,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的每一步选择都是心安之选。
价值投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将“投资”这项难以确定的事情变成了一项“功到必成”的事业,变成逻辑上的智识和拆解,数字里的洞见和哲学,变化中的感知和顿悟。“唯有诗人能扩张宇宙,发现通向新真理的捷径”,我们在长期主义之路中探求本质,在未来和此刻间搭建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