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价值投资这样的词汇,不过对于到底什么是价值投资还是一知半解,对于怎么搞价值投资更是不得要领,学了好长时间价值投资,最后还是做不好投资。
什么是价值投资?
那么到底啥是价值投资呢?
早期的价值投资者,典型如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认为一支股票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格两个东西,内在价值是相对稳定的,而外在价格是随时波动的。
格雷厄姆风趣地说有两个先生,一个是市场先生,一个是价值先生,价值先生性格稳重甚至有些木讷,从不表露任何情感,他稳重客观,看待事物不带有个人见解或者情感色彩。他日复一日地在车间、仓库和商店里忙碌,承担着真正的经济工作。
而市场先生总是利用出乎意料的短期事件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刺激着我们的情绪。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太稳定,有时欣喜若狂,只看到有利的因素;有时候又极度沮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和麻烦。市场先生很不可靠而且难以预测,一次次地诱惑我们进行交易,也带来股票价格的波动。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诱惑投资者进行交易,投资者越活跃越好。
还有人把内在价值比作遛狗的人,而把外在价格比作跑前跑后的狗,狗有时候跑在前面,有时候又落在后面,不过不管狗怎么跑,总是还要受到遛狗人的束缚。只要遛狗人是向前走的,狗最终也会跟着遛狗人向前走。
价值投资的核心就是找出市场定价出错的机会,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买入并一直持有,直到市场价值发现,价格重新高于价值的时候卖出。
初期的价值怎么定义?
价格是透明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公平看到的股价,也是大家最爱看的K线图。问题出在价值怎么定义?
早期的价值投资者或者说狭义的价值投资者一般从净资产的角度来衡量股票价值,举个例子就是说我买了工厂,拆了设备卖废铁也值这个钱。巴菲特买下纺织厂伯克希尔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这里有个问题,净资产价值这个东西太虚,就比如账面价值100万的设备,可能实际上市场价10万也卖不掉。这个时候如果你只会字面地看报表就会掉入“价值陷阱”,也就是看上去很便宜的东西,实际上可能是个坑。
巴菲特图便宜买入的伯克希尔,买入后才发现是个大麻烦,花了很多年才把它改造成一个投资控股公司。这也是为什么在投资市场上PE比PB的指标适用性更广的原因,公司有多少资产没那么重要,关键是能赚多少钱。
由于会计准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字面地看财报,因为财报都是经过“美化”“调节”过的,还要对财报进行自己的“调整”,或者说是打个折。
因此,狭义的价值投资者都应该是会计高手,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都是这方面的大家,可以玩整体收购那种。这点上我相信已经可以排除掉80%以上的业余投资者了。
我们看狭义的价值投资者是从发掘市场的定价错误出发的,也就是说“与市场为敌”,这就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超越一个量级的认知力。
就比如一道加减乘除题,就是院士说你错了你可能也毫不含糊,如果是道微积分题目,班上其他人都和你答案不一样,可能你自己就先气馁了。
被低估的股票通常都是不被看好的,因此价值投资通常又都是逆势投资,等着股票被价值发现,逆风翻盘的机会。
对净资产的重视,或者说对现在的重视,是价值投资理论诞生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给早期价值投资者打上的烙印。
格雷厄姆经历过大萧条,还曾经差点破产,因此那个时候的投资者多多少少都是悲观的,不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只相信能抓得住的。在这点上,巴菲特则相对幸运,他生于1930年,对大萧条没什么太深的印象,大学毕业开始搞投资时已是美国辉煌的50年代了。
正是由于狭义的价值投资者对于被市场低估股票的不懈发掘,让这样的低估和错杀机会越来越少了,即使有也是稍纵即逝,因此狭义的价值投资者越来越难找到投资的机会。
成长投资理论
20世纪50年代,正是美国国运辉煌蓬勃的年代,菲利普·费雪开创了成长投资的理论。成长投资者致力于寻找营收和内在价值迅速增长的公司,这种增长包括营收,净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成长投资理论应该只是算价值投资理论的一个变种或者分支,并不是抛弃了价值理论,而是更加强调了高成长的价值。也就是说不光看重现在的,更看重未来可预测的。
成长投资理论的杰出实践派代表是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我们看彼得·林奇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他的独门秘籍就是逛商场,逛超市,找那些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深受人们喜欢的消费股,零售股。之所以主要集中在消费股和零售股,是因为这两个行业可以穿越周期,营收和盈利都相对稳定,比较好预测。
彼得·林奇执掌麦哲伦基金始于1977年, 1990年激流勇退,可以算功成名就。1977年正是美国70年代大熊市的尾声,之后虽然经历了1987年这样的股灾,但市场总体是向上的。因此彼得·林奇被同行们称作“乐天派”,什么股票都想买,据说职业生涯中买过一万五千支股票。
相比传统的价值投资,成长股的投资方法有时候看起来似乎还更容易一点,一般只挑选常见的消费股,零售股,按照增长率,PEG等等的一些指标筛选下,似乎操作起来更容易一点。
不过成长股也有个问题,就是由于增长率是预测的,如果预测的太高了,而实际的增长率不及预期,则会遭遇戴维斯双杀,也就是“成长陷阱”。所以做成长投资也要把企业研究透,如果研究不透,遇到“成长陷阱”,“戴维斯双杀”,跌的会更狠。因为传统的价值投资者投资的都是不被市场看好的冷门股,通常PE估值不高,跌也跌不了太多,跌下来也不会太狠,而成长投资都是投资的热门股,高估值高增长的股票,如果成长不及预期,遇到杀估值,那下跌的速率和幅度都会很吓人。
总结下,传统的价值投资主要问题是不会算价值,即使价值算准了,但是市场不买账,迟迟等不来价值回归,经常“买早了”。成长投资的主要问题是增长率算不准,万一增长不及预期,跌下来太狠,难以承受。
高瓴资本的张磊写了本书,就叫《价值》,还用了类似《圣经》的封面,个人觉得“价值”这两字是有些歧义的。高瓴的玩法既不是狭义的价值投资,也不是成长投资,而是一种新的玩法。
简单来说,主要就是创投,也就是说投资创业初期的公司,找到一些靠谱的干实事的创业者,投一些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率,创造社会价值的生意,帮助公司整合资源,成长直到做大上市,然后退出。
因为高瓴现在有这个实力,因此被他投资的公司,就大大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很明显,一般的投资者这辈子都做不到这个层次。
创投的好处就是如果投资的公司成功了,一般是指上市了,那么创投的回报是巨大的,可能几百倍,上千倍,甚至上万倍。不好的就是有个成功率的问题,因为不是你投资的所有公司都能做到上市,可能最后压根就没活下来,投的钱也就打了水漂。还有一个就是创投的投资周期很长,动不动就需要八年,十年甚至更久,一般的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期限都太短,只能是大学捐赠基金,养老基金这些才能玩。
据听说另外一家知名创投资本以8%的投资成功率,换回了23%的年化回报率,也是厉害了。
我们看高瓴资本投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这个是传统的价值投资者一般不涉及的领域。高瓴资本的玩法是否算谱写了价值投资的新篇章,这个只能留给历史检验了。
总结
如果过分教条,死守价值投资的金科玉律未免有点刻舟求剑,而不知边界,一味创新又容易走上邪路。哪些要变,哪些不能变,这个有时候确实很难把握。不过这可能也是投资这门学问的魅力所在吧。
那么既然结论就是价值投资不好搞,我们学习价值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不是没有意义,虽然价值投资通常不能简单地告诉我们做什么,买哪个,却可以很简单的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哪个不能买。比如不能没有纪律地追涨杀跌,不能盲目追热点,不能买完全没有业绩支撑,全靠炒概念的公司。
这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刚开始啥也不懂瞎炒的时候,总是小赚大赔,后来被价值投资的理论洗脑,读的书越来越多,虽然还没有赚到大钱,不过再也没有掉进过坑里。
有人问既然价值投资不好搞,有没有别的投资方法,当然是有的,比如指数投资,大类资产配置,这个我们以后再聊吧。
张磊有个观点,我觉得说的很好,他说创业者一般都应该是个好的产品经理,自己搞出的产品首先要打动自己,如果自己的产品自己都不爱用,那肯定成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