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因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信用远超过一般国企。其融资体系十分丰富,渠道也非常宽,包括保险/银行/发债/非标等。这些融资渠道各有特色。政府平台公司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的特点,配合长周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阶段灵活运用,构建健康、稳定的融资体系。
政府平台融资体系
先来打个比方:对于政府平台来说,银行贷款是必须一直都要用的主餐;公开发债券是有资格的平台才可以点的主菜;信托、资管公司贷款算是配菜;至于定融计划,对政府平台来说就像餐前餐后的水果,一点就够了。
1、商业银行贷款
这是政府平台贷款的主要来源,其特点是期限长,利率低,用授信额度管控,这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在4-6%/年左右。
区、县级地方政府平台主要就是靠政府平台从银行拿贷款,这类贷款一般要占到地方城投债务的一半以上。但这类贷款受到银行授信和银行风控两方面限制,所以经常会发生,有项目没有授信额度,有授信额度又没有合规项目的情况。银行贷款主要是以长期贷款为主,比如江油鸿飞(江油市平台)2018年从农业发展银行拿了规模11亿期限15年的授信,不过一般商业银行贷款期限5-10年居多。
同时,在银行眼里,政府平台公司是最优质的主体,也非常愿意配合贷款,虽然银行表内有授信要求,还是有商业银行会通过非标资产给政府平台输血(表外业务)。比如:银行理财资金可以购买地方政府平台作为融资方是信托、资管、私募债等金融产品。
2、公开发行债券进行的融资
发行公开/私募债券的融资成本往往比银行贷款、信托、定融等成本还低,一般利率在3-7%之间。公开/私募债券融资的占比就要看当地的经济实力,经济越好的占比就越高,经济条件越差的没法公开/私募发行债券,或发行债券的成本很高。所以经济好一些的地方政府会打造几个信用评级不错的发债政府平台,但是贫困地区因为预算收入太少,它就很难有优质的政府发债平台。
比如乐山市仅两家AA级政府平台:乐山国投,峨眉山市国投;乐山辖区其它区、县暂时没新AA级平台,所以要打造AA级政府平台还是很难的。
公开发行的债券属于标准化资产,发行的债券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公开流通买卖。
3、从保险公司拿贷款
这种融资方式的成本跟银行贷款差不多,因为险资本身资金成本低,而且期限长,投放到政信类项目上的期限也很长,而且一般资金量比较大,是政府平台很大的资金来源之一。但这种贷款,低层级的政府平台公司是拿不到的,大部分地区必须是市级以上平台公司才行。另外,险资投资其风控及合规要求更严,必须经由其他金融机构才能投。
4、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非标贷款
非银行类的非标借款主要就是:信托、资管、定融等的融资。同一家政府平台从这三个的通道上获得的融资成本差异不大,基本在10%左右,贷款期限基本都在2年以内,极少数有3年期的贷款。只是不同的金融机构,因为其品牌溢价不同,金融机构自身留存的管理费比例有差异,从而导致投资人的实际获得的收益略有差异。
比如都是投资100万,信托的实际年化收益率8%-9%,资管8.5%-9.5%、定融9%-10%左右;只是定融计划的起投门槛最低,基本10万就可以投资,相比政信信托、资管的投资门槛要低很多。
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主要是为建设地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建设新城、新区,动不动就需要数年、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建设完,尤其是各个地方新区的那些建设项目,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随着基建设施的完善,土地价格才会起来,招拍挂后政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样各类企业逐渐落户进入新区后,人气带来新区的土地价格的上涨,从而做到良性循环。
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不同阶段,项目建设资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使用的资金量也不同。假如从基建项目一开始直接找银行贷款,一次性借最长期限、借项目总投资的金额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金闲置。
所以现实中政府平台在融资需求上:各种长期、中期、短期不同期限的资金,各种低、中、高成本的资金也全都要用上,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发债为主,配置部分中、短期的信托、资管、定融计划资金去补充项目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从而实现整个基建项目投资周期完成后,在保障资金使用的前提下,达到资金使用成本最优化。
了解政府平台公司融资内部逻辑,可以更好的了解各类政信产品的风险差异。在具体投资标的选择上,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平台公司实力、抵质押物等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收益等需求做匹配。
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是另一类特殊国企,主要负责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受各种金融机构的高度认可,实力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