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凌晨报道,北京时间凌晨1时59分,我国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至此,嫦娥五号圆满完成了首次从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接下来,找到并运输返回器,以及对月壤分析任务的接力棒就要交给嫦娥五号在地面的人类“同事”了。
▲五星红旗在返回器旁飘扬
据央视直播报道,国家主席连夜发来贺电,向探月工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主席在贺电中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对你们的卓越功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
12月的内蒙古天气极度寒冷,加上需要夜间作业,这给各种形式的搜索工作都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央视直播报道,凌晨1时53分左右,地面搜索队伍拿到了嫦娥五号返回器落地的大致位置,开始出发进行搜索。据专家介绍,科研人员会对嫦娥五号返回器进行6次返点的精确预报,以确保搜索顺利开展。
2时21分左右,空中搜索回收分队已找到嫦娥五号返回器,并通过直升机上的红外吊舱传出返回器着陆画面。通过图像,我们可以大致看到返回器的表面受高温影响有一些烧蚀痕迹。
▲空中搜索回收分队已找到嫦娥五号返回器 来源:央视新闻正直播
2时30分左右,地面搜索分队抵达嫦娥五号返回器着陆点,工作人员开始对其进行有害气体探测。
▲检查返回器,判断是否有有害气体
2时34分左右,地面探测组通过可见光信号将返回器真实画面传输回来,从图片可以看出返回器着陆状态相对直立。
▲地面可见光信号传输返回器画面
▲直升机对返回器的摄像画面
2时45分,地面的三支车队陆续抵达,针对返回器进行建立通讯、探测等工作。
3时左右,工作人员开始对返回器上的冲击坑进行冲击测量。
后续,工作人员将会把嫦娥五号返回器空运至北京开舱,月壤的存储、分析等相关工作也将随之启动。
嫦娥五号从出发奔月到回归地球共经历了23天,其中8天完成从月球到地球的旅程,在月工作2天,再用13天返回地球,这样算来,嫦娥五号的“通勤”时间要比正式“挖土”的工作时间长得多。
嫦娥五号携月壤回归地球,意义重大,既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里程碑,也是人类在44年后重返月球获取月球土壤的标志性节点。嫦娥五号的哪部分最终回归地球?月壤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让我们一文看尽这惊心动魄的23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海陆空为嫦娥五号返回器回家保驾护航
和载人飞船相比,嫦娥五号返回器体积仅有载人返回舱的七分之一左右,可着陆面积却是载人飞船的16倍,在冰天雪地的夜间寻觅这样小的目标可谓难上加难。
12月16日早上,参与嫦娥五号返回器搜索回收任务的直升机分队就按照计划飞抵着陆厂区。据央视报道,参加这次搜索回收任务的直升机一共有6架,一架指挥机、一架通信机、四架搜索机。
这次落区的面积将近2万平方公里,再加上地面有厚达13厘米的地面积雪,更加增加了搜索和飞行难度。前期一个多月的时间,直升机分队进行了十多次的合练,对场区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多次勘察,进一步熟悉了场区的环境。
12月17日凌晨,内蒙古四子王旗当地温度低至-26℃,这对直升机的搜索活动无疑是一项挑战,此外,为了配合夜晚搜索,直升机上还搭载了大功率探照灯以及红外设备,以检索返回器的位置。
除直升机外,16辆搜索车以及吊装转运车辆分成三个搜索组,从不同方向向返回器落点集结。
▲车辆集结迎接嫦娥五号返回器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同时,在着陆场万里之外的印度洋上,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3号船在16日抵达测控任务海域,静待嫦娥“五姑娘”回家,为其保驾护航。可谓是“水陆空联合”迎接嫦娥五号返回器回家。
此外,内蒙古四子王旗人民武装部也派出了140多名民兵和160多人组成的预备队,为嫦娥五号保驾护航。白雪皑皑,骑兵列队,场面异常壮观。
▲四子王旗民兵骑兵连 来源:人民日报现场云
为了精准探测嫦娥五号返回器落地时的天气,气象探测人员已经驻守在四子王旗三个月,每天进行气象探测,以保证返回器安全回收。
为什么发射上天的是嫦娥五号,而返回地球的只有嫦娥五号返回器呢?
我们提到嫦娥五号由上升器、着落器、返回器、轨道器四部分组成。
▲嫦娥五号完全体 原图来源:航天科技五院
这四部分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而最终携带月壤回归地球的只有嫦娥五号的“返回器”。
着落器可以看做是上升器的底座,在月球作业时,土壤取样完成后,上升器与底座分离,上升器计划返回,着落器则被永久留在月球经度0度、南纬30度的位置。
上升器是这次登月旅程的“主力军”,其在与底座分离后飞往月球上空,找到轨道器和返回舱后,与返回舱进行一次“太空之吻”,将全部月球样品转运至返回舱中。
▲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对接过程模拟 来源:NEW CHINA(新华社)
之后,返回器离开上升器,返回地球。上升器独自在月球上空飘荡,直到北京方面下达落月指令后,便坠落月球。
轨道器返回器在经历了奔赴月球、绕月、返回地球、绕地飞行后,返回器将在地球上空与轨道器分离。这时,轨道器燃料基本耗尽,只能在地球外空飘荡。
由此,返回器成为了嫦娥五号中返回地球的唯一部分,返回舱在经历大气层燃烧、降落伞减速、反推力减速后最终回到内蒙古。
二、为何嫦娥五号携月壤回归地球意义如此重大?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战,对于嫦娥五号自身来说,这次任务的完成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四个“首次”:即首次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首次地外天体的起飞、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首次携带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地球。
在揭开嫦娥五号返回器盖子的时候,仍然需要专家在设施完善的特殊实验室内进行,以防止地球大气涌入对样本造成影响,后续,专家还将完成我国首次月壤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
中国首次获取“月壤”的重要性,从嫦娥五号奔月开始,各国的反应就可以看得出来。在搭载嫦娥五号的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升空当天,美国NASA就发推文称,希望中国与其他国家科学家分享嫦娥五号探月任务所获信息和数据。
▲NASA发推称希望分享数据
俄罗斯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月球和行星地球化学实验室主任——叶夫根尼·斯柳塔也称:“俄罗斯科学家也希望从中国同行那里获得月壤样本。”
为什么各国都对中国嫦娥五号这次带回的月壤如此感兴趣?换句话说,这次月壤采集为何如此重要?根据智东西了解到的信息,从土壤本身来看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探测器降落的位置特殊,采集到的物质是地球目前独一份的该位置月壤。据南方日报报道,嫦娥五号登陆地系吕姆克山附近,该地区的土壤能让天文学家更加了解13亿年前的月球火山活动,甚至能改写人类对月球的认知。
二是中国此次带回的土壤有利于分析月球可利用资源的储量,尤其对探明氦-3确切总储量有重要意义,为未来月球的开发进度有很大帮助。
也有一种说法表明,阿波罗计划将月壤带回地球的时候封装技术还有欠缺,让月壤受到了地球大气的影响,因此这些月球岩石样本中几乎不含任何水矿物质,无法明确证实月球上是否存在水。
月球上一些未探索区域的土壤弥足珍贵,通过土壤中数据的分析或许能为人类找到月球表面哪里更适合建立永久性基地。
除此之外,欧洲航天局国际事务部官员伯奎斯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说道:“我们把苏联和美国采集的月壤样本,与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进行比较,就可能确定月球的地质年龄。”
在去年的航天日晚会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曾介绍,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带回的样本将会分为两份保存,一份保存在北京,一份保存在湖南。
毛主席曾说过:“可上九天揽月”,如今,我国实现了“九天揽月”,所以将一份土壤放到湖南也是对毛主席的一种告慰。
从宏观意义上来看,美苏在四五十年前开辟了人类探月的先河,中国嫦娥此次“奔月”并“挖土”回归,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了新一波的探月热潮,从今年起到2025年,全球新一波探月热潮或将兴起,具体现象在后文将有所呈现。
三、往返23天,完成11个重大任务步骤
嫦娥五号整个任务周期中,往返23天,21天在路上。过去23天,嫦娥五号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让我们从地球→月球、在月工作、月球→地球三个阶段,11个重大任务步骤,看尽嫦娥五号23天的工作历程。
▲11个重大任务步骤
1. 地球→月球
(1) 运载火箭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
11月24日4时30分21秒806毫秒,我国搭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五号”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这是“嫦娥五号”首次从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第一步。
在点火起飞2184秒后,嫦娥五号顺利进入112小时地月最优能量转移轨道,正式踏上奔月旅程。
(2) 地月转移
11月24日22时6分,嫦娥五号探测器3000N发动机工作2秒多,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继续飞向月球。
嫦娥五号探测器在飞行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会产生轨道偏差,因此在地月转移和月地转移过程中,都需要测定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完成对应的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适当轨道上。而嫦娥五号任务发射入轨精度很高,所以其轨道修正量一般都不大。
11月25日22时6分,嫦娥五号探测器两台150N发动机工作约6秒。顺利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
(3) 近月制动
11月28日20时58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经过约112小时奔月飞行,在距月面400公里处成功实施3000N发动机点火,约17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五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近月制动是探测器飞行过程中关键的轨道控制之一。高速飞行的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目的是让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
11月29日20时23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近月点再次“刹车”,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环月轨道。
(4) 着陆器携上升器分离、轨道器携返回器留轨
11月30日4时40分,在技术人员的精准控制下,嫦娥五号探测器两部分组合体顺利分离。
▲着陆器携上升器分离、轨道器携返回器留轨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继续在平均高度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飞行,等待上升器交会对接。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择机着陆于预选区域,开展自动采样等后续任务。
2. 在月工作
(5) 动力下降
12月1日22时57分,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从距离月面约15公里处开始实施动力下降,7500N变推力发动机开机,逐步将探测器相对月球纵向速度从1.7公里/秒降为零。
期间,探测器进行姿态调整,平稳着陆于月球正面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着陆过程中,着陆器配置的降落相机拍摄了着陆区域影像图。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动力下降过程降落相机影像
23时11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区域,并传回着陆影像图。
▲嫦娥五号着陆地点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此后,着陆器在地面控制下,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状态检查与设置,正式开始持续约2天的月面工作,采集两千克左右的月球样品。
将着陆点选择在风暴洋北部位置,航天工作者在工程可行性和科学价值上都有细致的考量。
其一,风暴洋东北部地势平坦,通信条件好,光照和温度较为理想。
其二,风暴洋东北部区域纬度较高,此前人类探测器尚未实地造访过,选择在此着陆采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嫦娥五号在落月软着陆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当时的直播画面突然卡顿中断了。究其原因,有部分说法解释为,为了保证星地之间对嫦娥五号着陆器姿态、倾角、速度、月球中立等重要数据传输,直播时的通信带宽不得已被临时“管制”了。
随后,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由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着陆后全景相机环拍成像,“嫦娥”翩然落月,脚下的月球一览无余。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6) 月面工作
在真正采样之前,科研团队在地面模拟了几百种月壤,进行了几千次试验,以尽量保证“挖土”环节顺利进行。
探测器着陆月面后,便按计划进行表取采样。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任务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挖土”模式。
12月2日4时53分,嫦娥五号的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
22时,经过约19小时的月面工作,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按预定程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
采样和封装工程中,科研团队在地面实验室根据探测器传回数据,仿真采样区地理模型并全程模拟采样,为采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
自动采样,是嫦娥五号任务的核心关键环节之一,探测器经受住超过100摄氏度的月面高温考验,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约束,依托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样品采集机构,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球样品,实现了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
其中,钻具钻取了月面下的月壤样品,机械臂则在末端采样器支持下,在月表开展多种采样。为确保月球样品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保持真空密闭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探测器在月面对样品进行了密封封装。
嫦娥五号探测器配置了降落相机、全景相机、月壤结构探测仪、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等多种有效载荷,能够在月表形貌及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浅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探测器钻取采样前,月壤结构探测仪对采样区地下月壤结构进行了分析判断,为采样提供了数据参考。
3. 月球→地球
(7) 上升器月面上升
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3000N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成功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起飞。
▲上升器发动机点火瞬间 来源:国家航天局 张高翔
与地面起飞不同,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不具备成熟的发射塔架系统,着陆器相当于上升器的“临时塔架”,上升器起飞面临起飞时,有初始基准与起飞平台姿态不确定、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地月环境差异等挑战;另外由于月球上没有导航星座,上升器起飞后,需在地面测控辅助下,借助自身携带的特殊敏感器实现自主定位、定姿。
点火起飞前,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实现了月面国旗展开,以及上升器、着陆器解锁分离。
此次国旗展开,是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的“独立展示”。经过科研团队的数据接收和处理,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国旗展示的照片。
▲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拍摄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这面特殊的国旗由国产特殊材料制作,重量仅12g。照片中“嫦娥”手中的国旗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抹鲜艳的“中国红”。
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
(8) 环月轨道对接样品转移
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以抱爪的方式连接,并进行交会对接。
▲轨道器、上升器交会对接正常完成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6时12分,通过“太空之吻”,上升器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也是世界首次实现地外天体无人驾驶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
▲样品转移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精准把握二者最终靠近的时间和地点,科研人员为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设置了四个停泊点,分别在50公里、5公里、1公里、100米,对最终靠近时间和地点进行精确把握。
(9) 上升器与对接仓组合体,与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分离
12月6日12时35分,嫦娥五号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成功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
(10) 轨道器携带返回器地月转移
12月8日6时59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按照地面指令受控离轨,7时30分左右降落在月面经度0度、南纬30度附近的预定落点。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专家表示,嫦娥五号上升器已圆满完成使命,受控离轨落月可避免其成为太空垃圾,避免影响国际社会后续月球探测任务,这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的重要承诺。
12月12日9时54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经历了约6天的环月等待,实施了第一次月地转移入射,从近圆形轨道变为近月点高度约200公里的椭圆轨道。月地转移入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月球轨道上的轨道机动,使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第一次月地转移入射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12月13日9时51分,国家航天局消息称,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成功实施第二次月地转移入射。在距月面230公里处成功实施,四台150N发动机点火,约22分钟后,发动机正常关机。
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成功进入月地转移轨道。
后续,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轨道器、返回器在月地转移过程中进行中途轨道修正,并择机实施轨道器和返回器的分离。
12月14日11时13分,嫦娥五号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上两台25N发动机工作约28秒,顺利完成第一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
12月16日9时15分,嫦娥五号轨道器、返回器组合体上两台25N发动机工作约8秒,顺利完成第二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
(11) 轨道器释放返回器,返回器再回收
12月17日1时12分,嫦娥五号开始进行轨返分离阶段。在距离地面约5000公里时,轨道器与返回器进行分离,最终返回器独自携带月壤样品返回地球。
当返回器返回地球时,为保证返回器安全着陆,采用了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就是控制返回器进入大气层的姿态,并且让返回器先后两次进入大气层,第一次进入大气层时,初次减速,下降到距离地面约60公里时,利用返回器大底前端形成的弓形激波让其向上跃起,弹出大气层,之后,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减速,就像“打水漂”一样。
▲2014 年的嫦娥 5T1 试验再入太空打水漂示意图
经过两次进入大气层后,返回器的速度由11公里/秒下降至约7.6公里/秒。
不过,返回器两次进入大气层时,与大气层会发生摩擦,在返回器周围产生约2000℃的高温,使返回器周围形成等离子体,进而导致地面通讯等电磁波被屏蔽,从而形成黑障区,返回器与地面的通信将会中断,黑障区一般出现在距离地面35~80公里之间,返回器在黑障区打水漂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嫦娥五号返回器返回过程 来源:央视新闻正直播
等返回器降落至地面约10km时,其自身携带的降落伞将会打开,继续进行降速,以保证安全着陆。
▲嫦娥五号返回器开伞 来源:央视新闻正直播
最终,嫦娥五号的降落地点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附近,降落后,搜索分队即使对返回器进行回收。
四、人类探月新热潮!月球近五年要热闹了
中国嫦娥五号携带月球土壤归来,距离上一次苏联的“月球24号”探测器最后一次采集月球样本已有44年,相应地,人类也有44年没再更新过月壤样本。
而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是,全球上很多国家像是“商量”好了,都计划在2025年前去月球“做客”,智东西盘点了部分近期有探月计划的国家,人类航天技术突飞猛进,月球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地外星球。
1. 美国:“阿尔忒弥斯”任务三步走
作为曾经运回382千克月球岩石样本的航天大国——美国,近两年也开始大肆张扬宣传其“阿尔忒弥斯”月球探索计划。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2019年5月13日宣布,下一项载人登月计划得名“阿耳忒弥斯( Artemis)”,取自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今年10月初,NASA正式发布了其“阿尔忒弥斯”月球探索计划的规划报告。
此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即NASA近期将推特名称直接改为“Moonbound with # Artemis”,可见其新探月计划的决心。
▲NASA通过推特宣传“阿尔忒弥斯”计划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近公布了其“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的最新安排:2024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分三步走,整个任务将耗资280亿美元,其中160亿美元用于研制登月舱。此前,特朗普已将这一登月计划列为优先发展事项。
根据计划,第一次飞行——“阿尔忒弥斯1”任务将于2021年11月开展,这是一次无人飞行,目前正处于测试阶段的新型巨型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将首次同“猎户座”飞船一起升空。
随后,2023年,“阿尔忒弥斯2”将携带宇航员绕月飞行,但不会在月球上着陆。
最终,2024年,“阿尔忒弥斯3”将与1969年升空的阿波罗11号一样,在月球上着陆,只不过其停留时间更长——一周,而且还将进行2~5次“舱外活动”。
不过,NASA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在记者会上表示,“政治风险”通常是NASA探测计划面临的最大威胁。比如奥巴马总统上台后就取消了载人火星探测计划——尽管前任总统在该项目上已经花费了数十亿美元。这次,美国总统的缓解选举不知是否会对“阿尔忒弥斯”计划有所影响。
2. 俄罗斯:计划2025年前“重返月球”
1976年,苏联发射了最后一台月球登陆器“月球-24”号,现在,俄罗斯希望继续此前的探月事业。据美国太空网5月7日报道,俄罗斯计划2025年前将3款探测器送上月球。
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下属知名航天企业拉沃奇金科研生产联合体总裁弗拉基米尔·科尔梅科夫表示,新航天器分别名为“月球-25”号(Luna-25)、“月球-26”号(Luna-26)和“月球-27”号(Luna-27)。
科尔梅科夫此前对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月球-25’号探测器目前处于组装和初试阶段,希望2021年我们能成功发射这款探测器。”
3. 阿联酋:计划发射一辆名为“拉希德”的小型月球车
作为探索太空的新成员,今年7月20日,阿联酋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成功发射,打响了其“探索火星”第一枪。而今,阿联酋又将目光投向了月球。
据《自然》杂志2020年11月5日最新消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宣布,计划发射一辆名为“拉希德”的小型月球车以研究月球,重量只有嫦娥四号的十分之一。
位于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航天中心(MBRSC)表示,其内部团队将开发、建造和运行这辆重约10公斤的月球车——“拉希德”。
该团队将雇佣一个太空机构或商业伙伴来执行探月任务中最危险的部分——发射和着陆。“拉希德”预计2024年登上月球,如果成功,它将成为由私人公司和太空机构制造的月球漫游车之一。
4. 印度:宣布4个月后登陆月球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在“嫦娥五号”发射的第4天,印度突然宣布重要计划,表示其将会在4个月以后,也就是2021年3月发射“月球3号”探测器登陆月球。
据了解,印度在今年7月份发射了“月球2号”,准备以此实现登陆器在月球软着陆,但是由于印度方面在中途失去了登陆器的相关控制信号,最终导致该登陆器坠毁在了月球表面,而在做出了各种检测以后,印度方面决定在明年3月份发射“月球3号”。
5. 日本:月球车“瑶姬”拟于2021年首次登月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内阁府宇宙政策委员会2019年10月17日决定,参与美国月球探索计划,希望在2024年之前,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此外,还有报道称,日本将为建造轨道前哨提供技术合作,这将作为美国宇航员实施“阿耳忒弥斯”月球探索计划的基地。
6. 德国和以色列:德以合作,拟2022年携手开展登月任务
据美国太空新闻网2020年5月13日报道,德国航天公司OHB正与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AI)合作,计划于2022年底启动商业登月着陆任务。
2019年1月,这两家公司宣布签署“月球表面访问服务(LSAS)”协议,携手将有效载荷运送到月球表面。根据这一协议,OHB将充当主要承包商并运送有效载荷;而IAI则基于以色列“创世纪”着陆器的设计提供一款新着陆器。
五、结语: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从探索火星再到月球“挖土”,以至于着力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我国的太空探索技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发展。
从美苏太空竞赛再到如今的探月新浪潮,人类的目标从不局限于地球。每一次任务的顺利完成都远不是太空探索的终点,一次次技术的积淀,意味着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迈向新的台阶。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