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世纪初,信托业务作为海外舶来品引入国内,于夹缝中扎根生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信托业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窗口。随着信托业的逐步壮大和信托客户结构及需求的升级,信托公司面临的宏观经济、金融监管、业务竞争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近期,监管一直在强调信托公司要回归本源业务,但是很多信托从业人员对于这个本源业务并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回归信托本源究竟是指什么?
从监管机构的指引及近年来行业转型实践的体会来看,回归信托本源包含三层要义。
一、坚信以信托为主业
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回归本源的第一层次就是指坚持以信托作为主业的定位,这个是相对于固有业务和其他业务而言。在2007年新两规出台之前,信托公司长期处于定位不清、主业不明的发展状态中,存贷业务、证券业务、固有投资业务一度成为信托公司的主业,有信托之名,而无信托之实,直到2001年《信托法》以及 2007年新两规出台之后,信托公司明确了以信托业务作为主业的定位,建立了以私募投行、单一受托业务为主的业务模式,信托业务收入才逐步成为信托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未来信托公司需要继续坚持主业方向不动摇,依托信托制度优势,更多地拓展属于信托本源的业务,深化信托主业的内涵,将主业进一步做精做强,树立自身在金融行业中的独特竞争优势。
二、回归本源业务领域 回归本源的第二个层次指的回归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受托服务三大本源业务领域。要弄清楚信托业务的本源,首先需要从信托制度的本质来进行分析。信托业务的开展依托信托制度,信托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集财产转移与财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财产法律制度安排。信托制度的功能决定着信托业务的本源,那就是为满足委托人在财产转移、财产管理方面的需求而开展的受托服务业务。
资产管理业务领域
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信托公司主要以债权模式和债性思维开展业务,募集资金用于向融资方提供债务融资,依靠对信用风险的把控,赚取资金端和资产端的利差收益,但这类业务存在隐性刚兑约束,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其实质是类银行业务,这与资产管理机构依托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帮助客户管理资产并获取低风险的资产管理费收入的业务模式是不同的。
财富管理业务领域
在财富管理业务领域,基于信托制度在所有权及收益权分离重构、财产独立性及风险隔离上的优势,信托公司具有开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独特优势。不过,信托公司不只拥有信托构架上的优势,经过在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市场上的多年打拼,信托公司在资产端、客户端、专业人才团队等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优势,具备为客户提供包括综合账户、产品、资产配置及其他增值服务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是信托公司相比于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券商及保险等机构的优势所在。
受托服务业务
受托服务业务将其与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并列作为信托本源业务,主要是为了突出信托的服务功能而非理财功能,三者相互区别,可以更好地体现信托本源业务的全部内涵。
三、回归实体经济
回归本源的第三个层次是指回归服务实体经济。这个不仅是信托业的本源,也是所有金融机构的本源。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机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托。近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但金融机构的资产尤其是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规模却持续快速扩张,在管制放松的大背景下,各类资管主体开展了大量合作及交叉性业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依附于银行的各类通道业务规模急剧膨胀,这其中不乏多层嵌套及加杠杆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空转、高杠杆及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
实体经济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是金融机构获取利润之本,未来信托公司应将发展战略及业务规划的落脚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主动去通道,缩短资金链条,提服务,降成本;应紧密围绕实体经济的需求,顺应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创新驱动等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差异化的投融资服务,通过运用债权融资、股权投资、投贷联动、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手段和方式,深度介入产业,实现更紧密的产融结合,引导社会资本进行更有效的配置,推动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结: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去杠杆叠加的环境下,信托公司的转型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巩固信托主业地位,发展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及受托服务三大本源性业务以及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由表及里,共同构成了信托公司回归本源的完整内涵,代表着信托公司转型的根本方向。
未来信托公司需进一步挖掘信托制度的优势,紧密围绕本源,顺应市场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在能发挥自身综合性、灵活性、专业化优势的细分领域精耕细作,培育主动管理能力,建立核心竞争力,将自身打造为业务模式清晰、盈利能力可持续、竞争优势突出的特色金融子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