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银监会又下狠手!银行日子越来越苦,但理财越来越靠谱!
阅读 1037发布日期 2018-01-18

2018年新年以来,银行业面临的重拳一个接一个,这不银监会又出通知,整治银行业乱象,严查资金脱实向虚的空转行为。有网友说,这也就喊喊吧,不过从趋势来看,老百姓福祉要来了?


资金脱实向虚就是,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流转,而没有流向实体经济。复杂的流转过程导致金融机构对资金把控能力降低,长此以往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银行资金空转主要有四类:理财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信贷空转。而理财和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


银行理财投资渠道主要是:


第一类,直接投资,比如监管允许的债券、货币基金;


第二类,通过券商、信托等通道投向信贷类资产、票据类资产、股权类资产等;


第三类,委外模式,主要是一些中小银行投资能力弱,在资产收益率下降背景下发展起来。


这样操作会不断推高资产价格,而实体经济却止步不前。银行还可能加大杠杆,引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比如之前招行私银违约就是投资项目之一遭遇抽袋,资金链断裂导致亏损,投资人面临几年投资没有收益,本金难收回的局面。


现在,相关监管部门严格监督,对银行市场进行清理,让未来的投资环境更好,这是件好事。对投资者来说,也是一个大利好。



丨四大理财渠道的特点丨


1银行理财产品


钱的投向

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去向一般是短期的企业融资(例如商业票据等),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这类资产可以划分为现金类资产(到期日一年以内的高信用等级债券)。


特点

(1)从资金的投向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风险较低,尤其是银行承诺保本的产品,通常都可以拿回本金和收益。

(2)具有固定的期限:从短的7天到3个月、半年,中途不允许退出。

(3)收益率水平为现金类资产水平,相对较低,合适的比较基准为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同等期限的利率水平,目前年化收益率的范围多在4.5-5.5%之间。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

(4)投资门槛一般在5万元起。


风险点

(1)尽管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都可以兑现本金和收益,但时常出现实际收益低于预期的情况。

(2)流动性问题:一旦产品开始运转,在到期之前难以变现。

(3)由于存续期有限,投资者需要不断的滚动投入,因此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长期投资工具来说不合适。

(4)投资者需要区分保本和非保本的理财产品,非保本的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十分多样,有的投向大宗商品或外汇等高风险资产,不适合普通保本型投资者购买。


适合对象

以短期现金管理为目标,且期限固定的投资者


2信托


钱的投向

信托产品即所谓的“影子银行”,也就是资金需求方绕开银行直接向投资者借钱——资金多数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某项目(例如拆迁)或者某企业的资金需求(例如新生产线)。这些融资方一般在其它资金渠道枯竭后才会考虑信托,因为信托借款的利息非常之高,从借款人的角度,付出的年利率一般在20%甚至更高,相比之下,银行贷款的成本要低得多。


特点

(1)按照期限和借款人条件不同,信托计划的预期收益率不同,目前年收益率大致在10%-15%之间。信托计划收益率可以参考温州民间借贷指数,这一指数反映的是民间借贷最为发达地区的公开借款成本,该利率反映的是借款者付出的成本,在此基础上要扣除信托发行方以及渠道收益(一般在5%左右),才是投资者收益。

(2)合规的信托产品最低起投点是100万,低于此门槛的产品多为集资购买这种擦边球的方式(也就是许多人把钱交给一个人去买)。

(3)期限一般是1-3年为主,中途一般无法退出。


风险点

(1)绝大部分信托理财渠道会宣传所谓的“刚性兑付”,也就是投资者一定会拿到本钱和利息,但实际上这是没有根据的。13年开始也陆续出现了刚性兑付被部分打破的案例。去年10月份国务院发布《地方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表示中央政府不会替地方还债,之后信托发行量显著下降。对于“刚性兑付”这一预期投资者要保持清醒,随着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及房地产业的下滑,打破刚性兑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从信托资金的去向不难得出结论,信托借款人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本身已高负债(其它低成本融资渠道枯竭,需要借助信托这一高成本渠道);二是要为信托借款承受高额利息支出。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一类企业都加了很高的债务杠杆(Leverage),资金链紧张。因此信托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高收益债(High Yield Bond),也叫垃圾债券。

(3)集资购买信托的行为进一步放大了风险,由于实际购买合同上只有一个人,而其他众多集资人并不是法律上认可的信托计划受益人,因此一旦出现购买人跑路的现象,集资人的权利难以保障。


适合对象

风险承受能力高且有足够的风险处置能力(例如需要打官司)的高净值投资者可以适当在投资组合中配置信托计划。集资购买信托是一种非常冒险的行为,一般投资者应远离。


3基金


钱的投向

按照基金类型的不同,投资者的钱被投向不同资产——股票基金投股票、债券基金买债券、货币基金主要是存款… 基金的可投资对象覆盖了以上银行理财、信托、股票市场的大部分,因此基金可以作为前面几个投资渠道的替代方案,我们一一做比较。


比较

(1)银行理财产品 vs 货币基金

投向

货币基金以银行存款和准政府债(例如国家政策性银行)为主,企业短期债为辅;

银行理财产品则以企业短期借贷为主;

期限

纯货币基金没有固定期限,随时进出;

短期理财类的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类似,都有约定的期限;

收益率

货币基金比银行理财产品低约0.5%;

门槛

货币基金大多1元起投;银行理财产品普遍5万起;

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都属于极低风险的投资,收益率与通胀水平大致相当,区别主要在于期限和投资门槛。

(2)信托 VS 债券基金

投向

信托本质上是债券投资(更专业的叫法是固定收益)一个信托计划通常投向单一的借债人,而债券基金则投向多只不同的债券;

有的信托计划具备抵押、担保,而债券基金没有类似的担保条款;

期限

信托一般有固定的付息还本期限,多为1-3年;

债券基金没有固定的还本付息期限,投资者随时进出;

收益率

信托计划有预期收益率;债券基金没有预期收益;

门槛

债券基金百元起投;信托计划的门槛一般是100万;

过去,市场的不规范让人有信托不会亏损的错觉,随着投资环境的变化这一预期将被逐步打破。信托将逐步回归到债券投资中高风险、高回报的一端;而不是现在的低风险,高回报这种扭曲的位置。

(3)股票 & 股票基金

投向

都是投资于股市

期限

都没有固定的投资期限

收益率

都没有约定收益率

门槛

类似,几百至几千

股票和股票基金最大的差别在于基金持有多只股票,因此一般来说风险比单只股票要低。


风险点

(1)缺少系统科学的投资计划,随意地跟风买卖(炒基金)是基金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风险;基金本身的风险和这一点比起来其实要小得多。

(2)销售机构重推销,轻服务的现状加剧了投资者跟风买卖的行为。


适合对象

基金是普通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的理想工具,前提是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规划。


4私募基金


钱的投向

和前面讲的公募基金一样,私募基金也是把钱交给基金经理管理,按照基金不同的投资方向策略进行投资。


特点

(1)投资范围很广,几乎什么都可以投:从股票、债券到未上市公司的股权(即所谓的股权私募基金)、金融衍生品(石油、黄金期货…)、房地产、基建项目…

(2)投资策略比公募基金更丰富,更复杂。

(3)基金除了收固定的管理费,还收取业绩提成。

(4)投资门槛和信托类似,一般百万起。

(5)有较长的投资锁定期(一般一年以上),期间不可退出,锁定期之后定期开放退出(一般每个月开放一次)。


风险点

(1)非专业投资者很难真正理解私募基金的投资策略,因此难以判断该投资到底是否合适自己。单纯依赖管理人的过往历史业绩来进行判断是目前大多数投资人的唯一手段,加上私募基金信息披露不规范,因此私募基金投资者比公募基金处于更大的信息劣势。

(2)私募产品变现能力(流动性)差,除了较长的锁定期外,还普遍存在惩罚性提前退出条款,当投资者发现基金表现不及预期往往不能退出或者要遭受损失。


适合对象

投资私募基金的前提:

(1)有较大的可投资金融资产(例如1000万以上);

(2)严格筛选私募管理人,在合理资产配置的前提下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私募基金中。


存款与私募基金相比哪个更安全?

    对于任何金融产品(存款当然也算)来说,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安全。存款其实已经被证明是过去十年最不安全的一种金融资产。比如对比房价可知,银行存款在这十年的时间内购买力损失了近90%,也就相当于你存进银行100万,到取的时候只有10万,90万就蒸发了。过去十年,如果只存款而不进行其他任何资产配置的话,财富损失会达到50%,估计没人会对这个数字提出异议。


    无论怎样,按照相当保守的通货膨胀率来算,未来10年存款的购买力损失30%几乎是一定的。所以,存款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是不安全的,而且风险还很大。我们再来看私募基金,目前从收益率上算平均应该有13%,假设有30%的投资额度出现血本无归,那么平均的损失幅度还是要小于存款的。未来,私募基金一定会出现收益率下降(仍会高于通货膨胀率),但安全性提高的局面。


    私募基金投资人和银行储户一样都是资金的出借方,但不同之处是,前者是离信用链顶端最远的人,信用传导链越短,意味着创造信用的效率越高,信用损失越少,所以前者就比后者的资金更安全。


    私募基金的风险包括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私募基金管理人运作私募基金的风险。投资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在基金契约中应规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