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调高质量发展,GDP目标6%以上
《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今年设定的经济目标较好实现,考虑到去年低基数,我们认为今年GDP增速可能达到9%左右。
中国经济已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将是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报告点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含义:“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从具体做法来看,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财政政策提质增效、
扩张力度减弱,下调赤字率
《报告》提出,“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
总基调来看,“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相比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提法更加克制、回归中性。
广义赤字来看,今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拟安排3.65万亿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
减税政策来看,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由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
三、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
站在流动性拐点上,“不急转弯”
总基调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与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0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一脉相承。伴随经济回归潜在增速,货币政策确认回归常态,同时,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货币政策尚不具备全面收紧的条件。“”
2021年,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稳健中性的主基调,“不急转弯”但“慢转弯”,稳杠杆、防风险目标重要性上升,降成本、稳增长目标重要性下降。
总量来看,货币层面,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流动性“不缺不溢”,量缩价平,信用层面,信用扩张周期进入下行阶段,2021年社融、M2、信贷增速逐步回落。事实上,伴随2020年5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常态,DR007中枢抬升,2020年11月社融增速见顶,流动性拐点已经出现。
结构来看,结构性宽松和收紧并存。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新基建、绿色发展、“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四、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稳杠杆
我们认为,2021年主要存在三大风险点。1)逆周期政策退出后,可能产生不良贷款上升、债务违约等增量风险。2020年,疫情冲击下货币财政政策大幅宽松,社融、M2快速上升,带动宏观杠杆率大幅抬升,居民、企业部门杠杆率分别抬升6.1、10.4个百分点。
2)存量风险处置仍需稳步推进。当前存量金融风险主要为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影子银行层层嵌套规避监管隐蔽风险。
3)警惕海外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带来的外部风险。2021年,伴随疫苗推进、经济复苏、通胀预期抬升,美联储货币政策退出节奏存在加快风险。
稳杠杆防风险成为2021年重要政策主线之一。多措并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1)精准把握好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节奏,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引导金融服务实体。2)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3)加强房地产宏观审慎管理,继续落实三条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4)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
五、扩大内需,扩大消费,
发力“新基建”
《报告》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继五中全会、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再度强调要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重点提出要扩大农村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两新一重”投资、新基建投资,挖掘内需潜力,优化内需水平。
在稳定和扩大消费方面,重点指出要扩大服务消费、汽车消费、农村消费。受疫情影响,2020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居民收入分配及边际消费倾向分化,全年消费增速缓慢修复,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3.9%,消费对于中国经济贡献率显著降低。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再度明确“新基建”,同时推进“两新一重”,要求惠及民生。会议指出,今年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我们在2020年初倡导新基建,提出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新基建,长期打造中国经济新技术、新经济、新引擎,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领域投资。
“新基建”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
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的同时,加大力度推动相关改革,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再度明确“反垄断”,坚决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国企改革方面,《报告》明确“要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去年是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的第一年,随着一系列具体政策出台,今年多领域国企改革将有新突破,其中包括分层分类多路径推进混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速加力。
民营经济方面,《报告》提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弘扬企业家精神。”
七、推进“注册制改革”,
加强债券市场建设
《报告》提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股票市场方面,近年来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退市新规发布,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逐步释放资本市场政策红利。注册制改革方面,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是连续第三年提及“注册制改革”,2020年10月31日金融委专题会议提出“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预计全市场注册制今年有望实现。
债券市场方面,2020年信用债风险事件显著冲击债券市场,未来债市基础制度建设将提速。2020年11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主任刘鹤主持召开金融委第四十三次会议,研究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维护债券市场稳定工作。
八、推动绿色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
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内能够改善环境、倒逼产业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能够推动国际合作、争取外贸话语权、重塑国际竞争格局。
2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计划“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
九、调节收入分配,
把共同富裕放在更重要位置
《报告》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我国近年来贫富分化加剧,社会阶层流动放缓,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我国近十年来也出现社会财富向头部集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基尼系数由2015年的0.465上升至2018年0.468,分配不均的结构性问题显现,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提供了前进方向。
为推进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势在必行。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更灵活有效、普惠公平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制度调动生产要素配置、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活,为减少财富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建立制度基础,切实增加民生福祉。二是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的公共服务建设。
十、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发力租赁住房
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进一步增加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市场。1)基调延续,继续提“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2)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我们在业内提出了经典分析框架“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十一、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
延迟退休和放开生育
人口因素变化缓慢但势大力沉,中国少子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若不抓紧调整将严重影响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我们长期呼吁,尽快全面放开并鼓励生育,积极应对人口少子化老龄化。
尽快全面放开生育,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考虑到当前各界对是否全面放开生育争议较大,建议可从尽快放开三孩开始逐步推进并观察效果。
十二、推进新型城镇化,
确立都市圈城市群
“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提出,“全年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
我们长期倡导“城市群”模式,尊重人口迁移聚集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我们建议:1)尊重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客观规律,加快贯彻落实城市群都市圈战略;2)以常住人口增量为主要标准供给城镇用地,地随人走,推行新人地挂钩;3)优化城镇用地在地区和城市之间的配置,推进市场化的跨省换地和利益分享机制。
十三、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区
2021年重点工作“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以及其他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我们长期呼吁,面对中美贸易摩擦,最好的应对是顺势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类似1960-1980年的日本、1960-1990年德国产业升级应对模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开国内行业管制、降低制造业和部门服务业关税壁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行、下决心实施国企改革、改革住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