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的论坛上,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我有……钱,该怎么选基金。一个问题下很多答主会回答这个问题,并且答案趋于一致,那就是选业绩好的!打开某专业基金网站,筛选一下业绩排行,排名靠前的十分抓人眼球,于是很多投资者的投资之路就从这里开始了。这个做法,只是比盲选基金好了一些,但是考虑因素仍然不够全面,选基金的时候,尤其是权益类基金的时候,并不能单单看业绩。
01
业绩排名是优势,也是陷阱
基金机构也知道,业绩亮眼的基金会获得更多投资者的认可,因此经常会将这些基金排在首页,以彰显公司及基金经理实力。然而,很多人买入之后,往往体验并不好,亏损也是家常便饭。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基金是个长期投资,投资周期甚至可以以年为单位计算,而短期的业绩,诸如三个月的、半年的甚至一年的业绩表现特别亮眼的,大多没有可持续性,甚至在公募基金圈子当中有一种“冠军魔咒”的说法,就是今年是冠军,明年就有可能垫底。比如之前的公募冠军刘格菘,如今表现也不再领先,老牌的基金经理诸如张坤、刘彦春所管理的基金也是一年良好也一年差,而公募圈最出圈的应该就是诺安成长的蔡嵩松,凭借重仓半导体的布局让他的基金净值大起大落,涨时蔡经理,跌时菜狗,基民对他的称呼就在这两种之间频繁切换。
正所谓那句俗语,花无百日红,当基民购入这种短期业绩爆炸的基金,实际上就是一种追涨行为,而当业绩表现逊于预期时,还要迅速卖出,就这样追涨杀跌占全了,基民亏损也就这么产生了。
那有人说,我不看三个月半年的业绩,我看年化收益率可以吧?实际上,也不全对,这里面也要区别对待。比如有这样一只基金,在2020年业绩突然暴涨,当年净值增长率超过100%,而2021年搭2023年,即便是没怎么涨,那么从2020-2023年的收益率平均一下,也能达到年化20%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呢,除非你是从2020年一直拿到2023年,否则,2021年之后认购的,大概率就是买了个寂寞,因而,当年的一次暴涨也可以归咎为运气使然,再出现类似的涨幅,那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了。2020年,基金是靠布局白酒或者半导体出圈的,而在今年,则是压中顺周期而出圈的,比如广发价值领先。那么下一次还能精准抓住风口而出圈吗?那肯定是不容易了。
02
相同基金经理管理的不同产品净值相差巨大,要警惕。
注意,这里的不同产品需要是同一类型,比如都是偏股型的,这样大家更好比较。
如果在产品同一类型,但是净值表现相差很大的时候,这样就难以衡量基金经理的真实水平。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金经理可能对不同基金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或者赌不同的方向,结果一只站在了风口上,收益率就好,而另一只没有赶上风口,那么收益率就低,这就非常让人迷茫,这基金经理水平到底是行还是不行?还有一种情况,因为基金规模庞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行情的,那么可能就会出现牺牲掉其中一只基金为另一只基金的净值铺路的情况,这种也会让投资者很迷茫,到底怎么办,选业绩好的,怕它回落;选业绩差的,怕它不涨。
03
看基金经理是否更换频繁
我们经常说,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我们兜兜转转都是在衡量基金经理的投资实力。而有的基金会有更换基金经理的情况,这种情况还不少见,因此我们还需要看现任基金经理的任职日期,看看他管理的这段时间风险收益特征。比如有的基金,前任在任时落后于同行业很多,那么后任上任时就要承受比较大的压力,而这种情况下,如果基金净值能有所修复达到行业平均水平时候,就证明现任的管理能力其实很不错。所以,要将不同基金经理的业绩区分对待。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就像班级里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稳定性最高的道理一样,有些单个年度业绩并不出彩基金,长期来看却是投资之王。比如市场上有一种衡量方法,就是“每个年度达到行业前1/2,连续5年就可能是前1/10”的看法。
因为涨上去100%,只要回撤50%,业绩就归零了,还不如每年10-20%来得实在。然而现实却是,平庸就不会受到关注,因此我们也可能会错过了“闷声发大财”的机会。
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笔者是从明和星私募总经理张明先生的投资分享中听到这句话的,乍一看,这好像是逻辑悖论,然而认真的从市场中体会,我们才会知道这句话的真谛。基金业绩固然重要,但是持续性更加重要。
而明和星私募基金,作为更加追求绝对收益的主动型基金,在坚持价值投资的前提下,深刻印证了慢就是快的道理,在其他追高的投资人还在追求解套的时候,明和星的基金已经又创了新高,并且团队统一投资思路,各基金表现是无差别的优秀,无论在去年还是今年,基金表现从未让人失望。
总之,在选择权益基金的时候又不能唯业绩论,必须做业绩归因分析,看看基金的业绩是撞大运还是来自基金经理的能力,是否切实可靠、具有可持续性;同时,细细的琢磨快就是慢,慢就是快的道理,也许你会回来感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