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像巴菲特一样投资》
编者按:芒格说过:人类倾向于集体做蠢事,在某些情况下,就像旅鼠一样聚在一起,这可以解释聪明人也有很多愚蠢的想法和行为。
这也是基金长期上涨,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投资者亏损的原因。而投资时,大部分投资者常犯的错误有哪些呢? 1 轻信盲从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投资一只指数基金,也就是投资了一个上市公司的集合。投资者只要穿越周期,忽略波动,就可以分享这个组合的平均收益。 这是一群在经济体中的优胜者,他们的平均收益超过名义GDP是合乎情理的。投资者只要能想通这一点,做出一个简单的选择,不需要高超的智商和额外的努力,就能让复利滚动起来。 长期下来还亏钱?绝无可能。这个简单的结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事实,经得起推敲,回顾历史,也站得住脚。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让人痛心疾首的事实:过去10年、20年的中国股市,投资者为何十之八九是亏损的?这可归因于投资者的轻信盲目,让我们来推演投资者如何丧失理性。大部分投资者在大多数时候,都没有认真研究股市,他们通常置身于股市之外,直到被股市的火热吸引。 他们往往急着上路,尽管对公司选择、价值评估、如何应对市场波动这些投资理念知之甚少。 此时的股市(作为上市公司全部资产的集合)已经难言便宜,甚至已经高估,投资者开局不利,但无知者无畏。 在几次小心翼翼地尝试之后,投资者开始盲目追涨杀跌,对他们听到的信息不仔细辨别。到了行情后期,研究公司基本面更显多余,能涨的就是好股票,投资者一步步将自己推向险境。 无限风光在险峰,投资者开始庆幸没有听从老股民的建议,因为他们自己的投资战绩清晰地表明,自己就是那个被工作耽误的投资天才。虽然进进出出,收益率跟不上指数,但收益相当可观,几乎要超过几年工资了,他们想象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 于是投资者在股市越贵的时候,投入越多的资金,锁定越多的筹码,欲壑难填,九头牛也拉不回,先前的账面盈利相对于几次投入的本金,已经微不足道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袒露在了铁轨上。 市场不经意的一个回调,质地不佳的公司,跌幅远远超过大盘,顷刻间市场没收了账面暂记的所有利润,击穿了投资者的财务安全垫和心理防线。图穷匕见,本金开始失血,股市的凶险方露端倪。 轻信盲从的投资者,最终很可能成为股市中的失败者。 他们如梦方醒,才体会到股市起落间的开心和难过并不是真实的感情流露,只是一种亢奋和沮丧的生理化学反应,他们的反应也只是随波逐流,并不是理性的行为。 呜呼哀哉,最终损失的岂止是财富,还有时间、生活、职业机遇、亲情、友谊,最重要的是对人生的信念,很多人因此一蹶不振。 2 预测冲动 试图脱离“买股票=买公司”的地心引力,渴望快钱是危险的,因为投资者必须就股票的短期价格走势进行预测。而股价其实是所有参与者当下行为对冲后的综合结果,股价波动本身并没有意义。短期股价的日常波动与基本面变化关联度不高,有些波动甚至还来源于作弊的对手营造的假象。 无论对天气、选举、经济,还是对股市,人类都不是预测方面的专家。人们热衷于预测,除了本能的驱使之外,还与固有的心理偏误有关。人们会记得自己投机成功、买入即大涨的案例,而忽略投机失败的案例。 人们会记得某个大V准确预测股市行情的事迹,而忘记其更多次的预测失准。 加上现代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人们要掌握完整的数据源已不容易,更别说是严谨的信息处理和推理过程了。 价值投资者除了努力关注完整的现实、严谨地形成和修正观点之外,最重要的保护自己的手段就是在投资中不要加入预测,保持不可知论。 我们只需忽略不知所云的噪音,埋头做好研究和估值工作,然后等着市场的波动,等着市场把我们想拥有的公司股权带入我们的射程范围。 如果市场有什么是可以被预测的,那么就是周期将永远存在,在股市的疯狂和股价高涨之后,严重的萧条和惨淡的股价通常就会接踵而至,对单边行情做线性的外推臆测,往往是投资中最危险的举动。 3 杠杆诱惑 杠杆是债务的一个代名词,可以和嫉妒组成致命的混合体。投资者在过度自信的情境下纵容自己使用杠杆,而基金和投行喜欢高杠杆是因为不对称的激励制度。如果赌赢了,投资经理就能够获得高额奖金。如果赌输了,他们会将这一切归咎于市场,反正是投资者买单。 这种非对称激励怂恿参与者不断地加杠杆,在命运逆转之前,雷曼兄弟确实用30倍股本的杠杆,赚了极大的一笔钱,然后也因此走向了破产。 价值投资者通常对期限不可控的杠杆都是退避三舍,芒格和巴菲特总是避免在伯克希尔的投资中使用杠杆,并避免投资拥有高债务股本比的公司。 在市场火热、融资杠杆高企之时,伯克希尔反而耐心地积累现金,以确保未来大机会出现时有弹药可用。 在一切称心如意时,杠杆会增加账面利润。在进展不顺利时,杠杆会增大你的实际损失。 历史告诉我们,金融市场上什么都可能发生,聪明人用杠杆可能被打趴下,一长串让人心动的数字最后乘上零,结果也只能是零。 只要不上杠杆,不被高估值迷惑,金融危机爆发了能熬过去,投资者就能安然无恙。这时候如果手上还有现金的话,就能抓到大机会。 4 贪婪恐慌 恐慌是人类在原始生活中保护自己免受危害的本能,帮助人类的基因延续下来。 面对当今世界,我们还不适应,我们是从一个迥然相异的环境中进化而来的,祖先的进化环境左右着我们的思考方式。某些人类活动不属于过去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大多数进化行为,比如投资,基因的原始设定常常帮倒忙。 因此,市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群体狂热,又在短短数年之后出现群体恐慌。 投资者应当直面恐慌与贪婪,接受它们作为本能的一部分,然后等到自己冷静下来,理性决策,以此利用“市场先生”,而不是被他蛊惑。我们可以学着切换成其他的思考方式,但不容易,因为我们必须打破自我欺骗造成的对学习的限制。 但是这样的理性训练非常有帮助,因为你清楚情绪能影响人们的行为,影响股价,懂得人们的冲动是如此有价值,你不仅能从中学会避免多数人的错误,还可以识别他人的群体性错误,并从中捕捉机会。 投资领域的群体性错误每隔一定周期就会出现,而当周期拉长到几十年,人迹罕至的市场便可能创造一代人的财富传奇。1929年和1932年的经济危机对股市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直到1954年,道琼斯指数才回到高点。 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大众投资者对股票投资都敬而远之,因为许多人失去了他们的所有财富。 20世纪40年代,许多股价在经济危机期间遭受重创的公司都恢复了赢利。 为了吸引投资者,这些公司不得不支付几乎两倍于债券利率的高股息。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芒格和巴菲特开始尝试股票投资。 他们所投资的公司通常会支付可观的股息,而且其股票经常以低于账面价值的价格被出售。那真是购买股票的美好岁月啊,上一代人的意志消沉,为芒格和巴菲特创造了第一桶金。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随着投资普通股的风尚重新流行,这些公司的股价开始上涨。芒格和巴菲特因此成了千万富翁。随着市场持续吸引资金入场,虽然一目了然的便宜货不复存在,但能力圈不断扩宽的投资者,还是能在市场每一轮恐惧和贪婪的循环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