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目前融资市场的认知,各地城投有苦说不出,首先压降非标,其次成本下降,然后项目建设需要资金,原有的融资渠道逐步缩减,最后就是上级政府不让下面城投违约,原因很简单,第一个违约的会对地方整体信用大降!
回顾市场表现,这几年在民企违约潮不断、地产调控加码、资金池规模严控、消费金融刚兴起还没经历过市场验证的背景下,政信项目依旧是整个市场里最靓的仔,也许有的投资人会认为,政信项目也有违约,但政信是过往投资违约案例里还款意愿最强,最具偿债能力的。
根据过往违约的案例来看目前只是存在流动性风险,不存在兑付风险。兑付风险主要指的是无法偿还的债务,可以对债务单位进行破产重组,按照公司法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算。但是政府平台不同于一般性企业,更多的是参与公益性项目建设。所以政府平台破产目前只存在理论层面,至今还未曾听说有哪个地方的政府破产传闻。对于导致地方政府破产、准破产的官员,应该制定强有力的曝光、调查和惩戒制度,而不能让他们轻易地换个地方继续当官。
一旦城投公司出现违约,不还钱,那影响的不仅仅是城投公司融资困难,也更大影响到地区的融资市场,每个地方政府都缺钱,因为要想建设,就要资金,只有地区设施都好了,才能增加税收等一系列的居民生活水准,融资=发展,违约≠暴雷!
为什么城投债的违约风险这么低,如此受欢迎?
要了解城投债,就不得不说到城投公司,这是各地政府出资设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从历史来看,城投公司一方面要帮地方政府融资,因为地方政府对外融资管控很严,有债务限额约束,但随着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财力就显得越来越紧张,需要通过城投公司进行曲线救国;另一方面,城投公司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公益项目实施以及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等。
自成立以来,城投债一直是债券品种非常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类债券。从承销商到投资者,以及参与债券发行环节的人,都将城投债视为当地政府发债,也就有了所谓的“城投信仰”。
2021年以后,与城投相关的政策发布越来越密集,城投债市场也越来越规范,不少城投公司已经走上了转型的步伐。转型下,城投公司的定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逐渐由纯粹的城市建设者转变为运营者。
作为城市运营者,城投公司会从事水务、燃气、电力、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类业务,并综合利用城市资源开展其他收费业务,获取特许经营权,可以带来稳定的运营收入和现金流。
但完成了这一转型,城投公司本质上还是在帮政府做事,而且政府还有可能把城市资源向这家平台集中,以打造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只不过采取偏市场化的方式,并可以产生经营性收入。
毕竟,城投每年数万亿的融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各地政府来说,城投公司的意义依旧是难以替代的,市场化的转型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规范了这个市场的发展,让城投公司更好地服务经济,“城投信仰”的底层逻辑与“靠山”仍不会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主要手段、成本、期限 1、向商业银行贷款; 这类融资手段在政府平台中都是借款的主要来源, 这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在6-7%/年左右。 很多区、县级地方政府平台是没有评级的,他们很难公开发债,地方上要举债,主要就是靠政府平台从银行拿贷款,这类贷款一般要占到地方债务的一半以上。银行贷款主要是以长期贷款为主,比如天津广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大股东是蓟州区国资委)优先2020年从国家开发银行拿了规模62.34亿的授信,不过一般商业银行贷款期限5-10年居多。 另外,银行除了通过贷款给政府平台资金,还会通过非标资产给政府平台输血,比如:银行理财资金可以购买地方政府平台作为融资方是信托、资管、私募债等金融产品。 2、公开发行债券进行的融资; 发行公开债券的融资成本往往比银行贷款、信托等成本还低,一般利率在3-7%之间,公开债券融资的占比就要看当地的经济实力,经济越好的占比就越高,经济条件越差的没法公开发行债券。所以经济好一些的地方政府会打造几个信用评级不错的发债政府平台,但是贫困地区因为预算收入太少,它就很难有优质的政府发债平台。 公开发行的债券属于标准化资产,发行的债券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公开流通买卖。 3、从保险公司拿贷款; 这种融资方式的成本跟银行贷款差不多,因为险资本身资金成本低,而且期限长,投放到政信类项目上的期限也很长,而且一般资金量比较大,是政府平台很大的资金来源之一。 4、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非标贷款; 非银行类的非标借款主要就是:信托、定融、资管等融资。同一家政府平台从这三个的通道上获得的融资成本差异不大,基本在10%左右,然后贷款期限基本都在2年以内,极少数有3年期的贷款。只是不同的金融机构,因为其品牌溢价不同,金融机构自身留存的管理费比例有差异,从而导致投资人的实际获得的收益略有差异。 地方政府平台各种融资方式的风险差异; 如果都是同一家政府平台的借款,其实不同借款渠道的违约风险差异极小,就跟一般企业一样,只要经营正常,他借的钱都会还,如果借款人成为失信被执行人,这种企业即使是从银行借贷、发行公开债券的钱都会违约。 虽然政府平台不同融资方式的风控措施略有差异,但效力上差异细小(因为万一出现极小概率延期,基本还款资金来源都是政府参与协调,而不需要去诉讼处置资产来还款)。 即使是一家优质的政府平台,如果是非标类的违约,甚至是一笔极小金额的金融借贷纠纷,都会导致其再融资出问题,甚至公开发行的标准债券的价格也会随之暴跌,从而导致公开发债的成本就会急剧升高。 所以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平台都仅仅是把非标类信托作为融资手段的有效补充,不能因为非标融资而拉高其它融资途径的融资成本,整体融资成本也会严格的控制。更不会对不同融资渠道的债务差别对待,因为任何一笔违约,带来的结果都会是企业债务爆雷等一系列的问题。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什么不全从银行拿贷款? 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主要是为建设地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建设新城、新区,动不动就需要数年、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建设完,尤其是各个地方新区的那些建设项目,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随着基建设施的完善,土地价格才会起来,招拍挂后政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样各类企业逐渐落户进入新区后,人气带来新区的土地价格的上涨,从而做到良性循环。 但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不同阶段,项目建设资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使用的资金量也不同。假如从基建项目一开始直接找银行贷款,一次性借最长期限、借项目总投资的金额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金闲置。 所以现实中政府平台在融资需求上:各种长期、中期、短期不同期限的资金,各种低、中、高成本的资金也全都要用上,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发债为主,配置部分中、短期的信托等资金去补充项目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从而实现整个基建项目投资周期完成后,资金使用成本最低化; 最后做个类比:对于政府平台来说,银行贷款是必须一直都要用的主餐;公开发债券是有资格的平台才可以点的主菜;非标算是配菜。 了解政府平台公司融资内部逻辑,可以更好的了解各类政信产品的风险差异,在具体投资标的选择上,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平台公司实力、抵质押物等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收益等需求做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