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东北限电刷屏,“电网存在全面崩溃风险”,电网出啥事啦?
阅读 1288发布日期 2021-09-28

最近

全国多地电力供应紧张

多省发布限电通知的新闻频上热搜

尤其是东北地区

用电供需紧张

甚至需要“拉闸”居民用电

以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为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用电紧张局面?

又为啥独独东北给居民“拉了闸”?

国家电网称“电网存在全面崩溃风险”又是怎么回事?

为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用电紧张局面?

复工复产、用电量持续激增导致供需矛盾

由于疫情率先得到控制

复工复产的我国承接了大量外贸订单

高速运转起来的工厂使得工业用电激增

但同时受动力煤价格影响

煤价上涨导致“大哥”火电压力极大

同时由于我国季风性气候影响

冬季枯水期来临

“二哥”水电发电量也在同比下降

水电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同时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总量低

发电不稳定

调峰能力差

没补上火电的缺口

此消彼长

使得多地用电出现供需紧张局面

为什么只有东北给居民拉了闸?

1、东北的传统能源结构

缺少明显的雨季、大江大河

又是以平原地形为主的东北地区

大规模发展水电显然不现实

火电依旧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发电方式

还是以辽宁为例

仅去年一年

辽宁全省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6亿吨标准煤

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91.0%

同时还要肩负一定的向华北“送电”的指标

同时供给端煤炭价格上涨

去年年底到今年四月甚至翻了近四倍的价格

在这种市场煤计划电的情况下

有的电厂甚至都在“亏本”发电

火电为主的能源结构自然要受到相应影响

2、重工业大省的无奈

以辽宁为例

作为全国知名的重工业生产基地

大量的石化、冶金、机械制造行业都在辽宁扎堆

是名副其实的“用电大户”

如果这类重工业贸然停电

不但会对生产设备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并且可能会出现类似之前辽宁“突然限电导致炉电鼓停机

高炉煤气泄漏

多人出现反应”的事故

此外工业生产涉及的工业品、化工原料等供应

均会因限电限产影响

引发供需失衡

导致民生受到影响

因而工厂实在难以停产

大规模“限停”工业用电不现实

3、“工业大户”们对有序用电执行不到位

但不能贸然“停电”并不是不“限电”

据辽宁地区电网公司人士表示

辽宁电网系统在此次拉闸限电之前

已经因电力供应压力加大

启动过9轮有序用电

最大错避峰243.67万千瓦

但执行了十来天后

有些用户就没有再配合执行

不按照要求停电

电网公司对此也无可奈何

4、对电力系统的保护

电网输电

一般都采用高压输电的方式

一旦发电量不足时

就会导致电路转入低压

电力系统负载突升

导致电力设备不可逆的损坏

尤其是东北作为早期工业发展大区

电网内老旧机组较多

电网频率假如跌破安全红线

是最有可能出现“电网崩溃”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护线路

只能先限电断电

以免烧断电网损失过大

为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限电状况?

主要原因呢

自然就是

需求端出口旺盛

负荷增加;

而供给端煤炭上涨

市场煤计划电

导致电厂发电意愿不强

另外新能源调峰能力差

光伏、风电顶不上

补不上火电的缺口

但最重要的

还是侠客岛说的

好几个省份突击搞双控——

就像之前说的

本身我国率先复工复产

承接了大量商贸订单

但这些订单大多是疫情期间带来的“特殊”订单

并不能持续

因而各地厂家“抢单抢产”

想要在这个窗口期挣波快钱

导致用电需求剧增

另外2030年的“碳达峰”

成了部分地方把当下当作最后十年搞“两高”项目的时机

给一堆高能耗项目大开方便之门

结果到了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

对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做了测评“晴雨表”

竟然有9个省区被列为一级预警地区

有的甚至还不降反升

被中央约谈

于是各地就又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

最近大规模的指令性“限电停产”

妄图靠几个月的“突击”把全年总能耗水平压下来

但这是“能控双耗”的问题吗?

“侠客岛”对此早有评论:

能耗强度约束制度已实施10多年

“能耗双控”执行近6年

按季度发表的“晴雨表”也做了八、九个年头

“能耗双控”目标要求一直稳定、明确,不存在临时加码

“能控双耗”是早在“十三五”规划就提出的目标

地方早就按要求开始了“用能预算管理”

就是为了把“节电降能耗”的压力分摊到各月

有计划地逐步停产高耗能产业

结果大量地方为了疫情期间的“复产红利”

放任企业增产

出现了大量高能耗产业的恶性竞争

本意是改善能源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的“能耗双控”

自然与这种“倒行逆施”是天然冲突的

这次大规模限电的启示

1、“市场煤、计划电”的矛盾

在卖电的价格相对稳定的同时

发电厂购煤的价格却是市场化的

这就导致在当下这种特殊时期

发电厂可能要面临“发多少电亏多少钱”的尴尬境遇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2、“能源转型”方面的审慎

这段时间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提出

有关“碳计量、碳交易、碳金融”等新兴行业也大量涌现

但多年来的发展

使得高碳发展路径依赖的惯性比较大

据刘科院士统计

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大约103亿吨

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排放就占95亿吨

同时

2019年我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加起来发电总量

仅相当于1.9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

而中国年发电耗煤大约是22亿吨煤

也就是说风能和太阳能只能占煤电的10%左右

远不能达到取代火电的地位

比如新能源汽车可以降低碳排放吗?

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

电网67%的还是煤电

那电动车的盲目扩张是在增加碳排放

而不是减少碳排放

因此碳达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所说:

"碳达峰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导致的碳强度逐步降低实现的达峰

不是攀高峰

而是瞄准碳中和的达峰

而碳中和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是开创一条具备成本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路径"

“能源转型”作为一个长期的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

更需要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的

3、电网本身机制的优化

在国家电网不断缔造“工程神话”

成为国民骄傲的当下

却在今年的诸多紧急时机出现了僵硬的表现

应急管理机制与其庞大的系统体量显然不相适应

如何建立完善的电力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机制

做好预警预报

在紧急时期能够灵活运用错峰生产、避峰生产等手段

以及充分发挥区域互联作用

都是电网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