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的投资组合需要我们定期进行检查和思考——大约每6个月就要进行一次。”
富达麦哲伦基金(Fidelity Magellan)经理人彼得·林奇(PeterLynch,以下简称“林奇”)在他写给业余投资者的书《战胜市场》中反复叮嘱,“即使我们持有的是蓝筹股,或者是《财富》500强当中最出色的几个企业的股票,买了就忘的战略(buyand forget)也会是没有收益而且显然是危险的。”
在13年的基金操盘生涯中,林奇缔造了连续13年正报酬,且连续13年超越股票型基金平均报酬率的惊人纪录。为此,《纽约时报》将其排列在20世纪10大顶尖投资人的第2位,而第1名是巴菲特。
自2008年底以来,A股市场的反弹幅度已经超过50%,而这个周期也刚好是6个月左右。所以,按照林奇的忠告,即使我们是在2008年的低点进入,也不应将股票束之高阁——现在是检查股票池的时候了。本周,《投资者报》就在继今年1月5日对“投资者报50”(TZ50)指数成份公司进行微调之后,又检查并重新调整了TZ50指数的成分公司。这是成功投资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用林奇的话说就是投资是个“动态的过程”。现在,让我们看看林奇是怎么做的吧。
最重要的是研究个股
和那些华尔街大多数的金融从业者相比,温文尔雅甚至有些腼腆的林奇实在可以算是个另类,但是这些都遮掩不了他那传奇的经历以及对股票市场所显示出的智慧。
林奇没有一战暴富的传奇事迹,也没有发表过什么一语成谶的惊人神准预言。基本上,如果不是把13年的基金操盘成绩一次回顾个够,你恐怕很难体会,他的地位能够超越众多赫赫有名的投资大师。
1977年,林奇不过是个基金界的新手,所掌管的富达麦哲伦基金,规模只有区区1800万美元。但是时光流转到1990年,当他卸下经理人职务时,该基金的规模成长了776倍,达到140亿美元。那个时候他是全球最大股票型基金的经理人。13年间,林奇创造了2763%的累积报酬率,比大盘涨幅整整多出了2200%。平均计算,每年绩效超过29%。
1990年,43岁的林奇选择了退休。自辞去基金经理人职务后,几乎没人打探他的操作动向;林奇也鲜有抛头露面,他几乎消失在所有媒体版面。
但是在2001年美国经济正因为科技股泡沫及“9·11”事件而陷入危机,他接受了一次采访,当被问及美股是否已经落底时,林奇回答:“我不觉得这样的预测有什么意义,想赚钱,就不该用短线的逻辑思考。”随后,这个世界进入了一段最强劲景气扩张期。
7年之后,全球投资气氛再度陷入绝望情境。和以前一样,他又告诉人们,要等到尘埃落定之后,才能判断这段时间究竟算不算是经济衰退。任何短线的猜测都只是猜测,意义不大。市场经历多空循环的交替,总是需要一段时间,通常无法在发生的当下得知下一个阶段的变化。
对于一位投资人来说,不管是在任何时候、手上有多少资金,研究个股都是最重要的功课。林奇说当他还是手握140亿美元的基金经理人时,研究个股是最重要的投资流程,现在,他帮慈善基金会操盘,资金只有1亿美元,但主要功课还是一样,研究个股。
现在的林奇仍然坚持出门拜访企业,一个月大约7到10天,但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一整个月都在外地,多半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打四五通电话给有兴趣的企业聊聊。这就是他的退休生活,当投资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不再需要担心基金绩效排名或者基金规模增减时,投资真的是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