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募基金圈子有一则比较震惊的消息,就是兴证全球的基金经理董承非离任了。之所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是因为这位基金经理投资年限逼近15年,二季末管理规模超606亿,自从2003年加入兴证之后,是任职年限最长的“顶流基金经理”了,且业绩表现稳定,群众基础好,因而大家纷纷对其往后的职业颇有关注。就这几天之内,他的各种行动信息都会拿来品评一番,甚至出现在哪座写字楼都会引起大家讨论其今后职业走向,而大家比较相信的消息,则是董承非或有可能奔“私”。正是因为这个消息,让身处私募行业的笔者凭空多了几分感慨。
公募基金经理转战私募基金,每年都有大把的人进行尝试。因为财富和自由的梦想,吸引很多人奔向私募行业的浪潮,然而结局却天壤之别。气势浩大的募资,在牛市中显得格外光鲜亮丽,然而没有经历过熊市大考,就不知道做私募有多不容易。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坚持下来还真的是会有难度。
基础
先说说基础吧,首先就是要保证合法合规。这个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有过详述,从备案到后期的自律检查,这是一个保证公司能够合法运营的基础。其次,则是一个“人设”的包装。虽说在私募基金的世界里,超额收益才是王道,但是一个没有经过“包装”的草台班子毕竟是难以说服投资者们,因此,在一个比较核心的办公区有一个比较高端的办公室,可以说,这个是每个想做大的私募基金的标配,而这对于私募基金的运营来说,就属于一笔不可小视的支出,换句话说,单就正常的运营支出,私募基金公司就比其他公司高出一截。
营销
再说营销吧。资金的募集始终是个问题,管理者无论有没有光鲜的背景,这一点都是一个难题。在基金管理人端,公开的营销和广告都不被允许,而基金投资者端,则是对资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所以,受众人群少,是最根本的难题。
而即便解决了这个难题,还有另一个难题,在成交端。从初次会谈到后继反复交流,到拿到真金白银发起基金漫长的让人经常想放弃。尤其是阳光化以后一个基金需要协调的方方面面更多,快则3-6个月,慢则6-12个月,这个长度,几乎够一个互联网公司上好几个项目了。
投研
投研是私募的核心。好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是私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之一。好的投研应当经历过反复牛熊的洗礼,才可以形成。然而相对来说,私募的投研则是更大的挑战。因为一般情况下,私募的投研团队不可能像公募投研一样面面俱到,但是还要有不亚于公募投研的实力,于是,私募的研究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保持高度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上市公司的逻辑,所以,私募的投研一直可以被称为一个高压岗位。
业绩
售后永远是各大商家的大难题,而像私募这种跟客户之间有重大利益关系的,客户服务从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客户形形色色,见过说自己是高风险承受者,亏光都无所谓的人,也见过最好能保证本金的,不赚钱都行的人,但其实他们无论怎么说,诉求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绝对收益,绝对超额收益,亏了就是不行,赚少了也不行。客户的变脸如6月天,可能因为3个月的糟糕表现或者你根本就不知道原因,就把你无情而迅速的抛弃,那么决绝而无法挽回。因而,基金经理的高压和孤独就是常态,研究、交流、心态调整占据基金经理的绝大部分时间。心态的调整很关键。既不能远离市场对市场的变化置若罔闻,整日游山玩水是不行的,也不能每天心情随着红红绿绿上上下下,沉迷于看盘面也不会有很好的收益。
私募这条路是一条长期之路,就像巴菲特、索罗斯,他们没失败过?也是有失败的。只是他们挺过来了,最终才成就了自己。私募这个行业挺过来的,一直往前走,最终有可能会创造辉煌。我经常问自己,会不会把我自己的钱拿给陌生人去管理,答案从否定到肯定,并一直在付诸行动。客户真心所托,我们一定心存感恩,振作奋起并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