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投资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投资者花了很大功夫来研究一家企业,按照教科书中标准的公司认知框架,从发展环境(PEST分析框架)、行业竞争格局(波特五要素分析模型)、公司竞争优势、财务状况(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负债安全性、现金流量指标等)、企业管理层、政策风险等一层层抽丝剥茧地套路分析下去,99%的情况下,是难以找到一家完全能够符合上述所有分析条件的企业,很多企业就算其它方面都比较满意(比如百分之中达到85分),但往往都会出现一个无法令人满意的子项目——比行业天花板、ROE偏低、现金流指标不佳、对上下游地位较弱……,很难找到一家真正符合所有投资要求的“完美企业”。
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引用巴菲特那句最经典的话——“我从不试图去翻越7英尺高的跨栏,我只是专注于寻找1英尺高的跨栏,然后很轻易地跨过去”,“要与伟大的公司为伍,只投资伟大的公司”,然后放弃一家又一家的“非完美”企业,最终在高位买入少数的那几家“完美的伟大企业”,下定决心做“时间的朋友”而长期持有。
这个做法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一是全面熊市的末期。这个时候市场泥沙俱下,即使是优秀企业也会出现恐慌性的杀跌(但是这时市场定价体系不会乱,优秀企业仍然会保持与其它普通企业的估值差,也就是你按照熊市末期的标准看,相对其它跌得不成人形的差公司,好公司股价“仍然贵”,你大爷始终是你大爷。也就是说,如果在牛市中,因为看茅台相对其它股票觉得贵,而不是看茅台自己“价值VS价格”的投资者,你在熊市中一样会觉得茅台贵,一样不会买)
二是白马股落难时。就类似于2013年茅台“塑化剂”事件、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牛奶事件,这种“白马落难”的暂时性陷入低谷,一定要与“凤凰变乌鸦”的成长股长期失速相区分,前者是抓住白马股短期困境反转上车的绝佳机会,后者是落入“价值陷井”的巨大风险。因此,这里抓住“白马股落难”机会对投资者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导致优秀企业股价大幅下跌的危机,一定要限于不会重复的偶发事件(最好是行业危机而不是企业危机),或者是可均值回归的影响因素(比如原材料上涨、产能释放低于预期等造成的短期业绩增速未达标)。而且,投资者一定要相信,就像“高考作文命题绝不会重复”一样,真正这样的机会来临时,一定不会是你已经学习过、已经熟悉的“三聚氰胺”、“瘦肉精”、“非典疫情”等,而一定是一个整个市场都没有见过、都难理解的新危机,在这个新危机下,你肯定会怀疑、彷徨、恐惧、担忧……,最终结果还是少数人赚到“认知差”的超额利润。如果大家不好理解,梳理一下这次互联网反垄断对腾讯的冲击,想想最近3个月网络上各种鬼哭狼嚎,各种“互联网变基建股估值”等言论,再等两年后回顾,大概率又是一个经典的“白马落难”案例。
综上所述,当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成为市场共识以后,市场关注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很难出现213年茅台那样的低价买入机会,而且过度的资金追捧,往往会长期将这些“伟大企业”放在一个“正常估值—高估值—甚至于极高估值”的区间内,在这种如果我们仅仅是抱着“买入伟大企业并长期持有”的信念,那么不仅是放弃了通过市场低估值而“占市场先生便宜”的机会,而且持有的年化收益率也会低于预期的企业ROE。相关分析可以看我前段时间的一篇文章——“茅台当前价格买入并持有三年的预期收益率?——来自个人的一点看法”网页链接
(1)耐心的投资者会用长时期的等待换来“一击入洞”的超额收益。对于上述“真正伟大企业”,投资者如果是抱着获取超额收益率的信念,那你会发现市场绝大多数的时候都不适合你投资,因为没有可以上车的时点出现,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的等待,甚至于3、5年的等待。当然这种等待最终也肯定能够等到理想买入点,而且折算到长期年化收益率也不会低,只是绝大多数投资者可能都缺乏这样的“长期潜伏、一击成功”的耐心与定力。
(2)非耐心的投资者会用高估值上车的代价换来较低的期望收益率。对于上述“真正伟大企业”,投资者如果不想等待,而是选择在“正常估值—高估值”区间上车,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会低于预期、低于企业ROE的心理准备,因为你本来应该享受的一部分优秀企业成长收益,已经在高价买入时,就交给“市场先生”另外分配了。分给谁?就是分给前期低价上车的投资者,变成他们的超额收益。当然,由于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收益率目标,因此就算是2500元买入茅台的投资者,有可能也是符合他们都投资情况的(8-10年的超长久期;超低收益率要求;超高确定性配置)。但是每一个投资者在进行这一类“高估值上车完美企业”决策前,一定要想清楚,你究竟想赚的是什么钱?现价买入你的最低持有期和预期收益是多少?估值模型的结果是否符合你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