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接触投资开始,或多或少会听过“长期投资”的“传说”。巴菲特曾说过,“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但是在基金投资中,持有时间越长一定越赚钱吗?关于长期投资有着哪些“误区”和要义呢
老生常谈的长期投资,有多重要?
根据招行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把公募基金投资者按照2020年的基金投资行为分为四类,其中平均收益率最高的,是全年无调仓的投资者,其次是坚持定投的投资者,两者均大幅高于公募基金投资客户均值。
不仅是普通投资者,基金经理在投资研究时,也会更多地会通过分析企业的基本面,力争获取企业成长的收益。从短期来看,市场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长期更可能赚到企业成长的钱。
长期投资中被忽视的“误区”
既然长期投资的重要性如此突出,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坚定持有就一定更赚钱吗?基金是不是就拿得越久越好?
误区一:微不足道的1%
假设某两只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分别是5%和6%,测算持有这两只产品不同时长后的收益可以发现,虽然年化收益只差1%,但30年后的收益率相差高达142%!
因此,选择持有什么样的资产,在长期投资中十分重要。不要小看1%的差异,时间会将差距一点点放大。那些容易被忽视的1%,或许长期价值就不仅是1%了。
误区二:被忽略的“平平无奇”
霍华德·马克斯曾在《投资备忘录》中写道:“我的一位客户管理着美国一个退休基金,他的业绩从没在前27%,也没低于47%,连续14年都是如此。而回过头来看,他的基金排在前4%,是美国业绩最好的基金之一。”
别小看长期“平平无奇”的业绩,若是在不同的市场风格中都能保持中等偏上,在时光老人的作用下,会逐渐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长期投资是积少成多的过程,并不必太追求短期的业绩排名。
误区三:“拔掉鲜花却浇灌野草”
在长期投资的道路上,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情况:看着一只长期表现不佳的基金,告诉自己要长期投资;相反,看着自己盈利的资产,却急着要获利了结,正像彼得·林奇描述的那样。
这种现象,被称为“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识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损失厌恶心理”。
“损失厌恶”的来源,是人们对盈利和亏损的反应不同,研究表明,在盈利时,人们是风险回避者,倾向获利了结;在亏损时,人们是风险厌恶者,即人们不喜欢确定的损失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资产。
了解这样的操作背后是一种心理认知所导致的行为偏差,或许能让我们在下次面对亏损和盈利时,更加理性和客观。
长期投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投资方法,要注意避免在投资“误区”里盲目拉长投资期限。
投资小TIPS:定期检查账户,理性面对市场短期的波动,并从长期维度分析基金业绩,花园的茂盛程度或许能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