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信托公司们渡过了不平静的一年。
面临资管新规过渡期的到期,信托公司们正在不断寻找方向。非标转标、去通道、压降融资类信托……这些仍是公司展业过程中的方向和准则。
“两压一降”、房地产信托遇难,信托公司转型应该怎么做?标品信托成为了不少公司的发力方向。
今年一季度以来,随着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占比不断提升,证券市场已超过基础产业,跃升并保持为资金信托投向的第二大领域。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季度末,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余额为3.06万亿元,同比增长38.12%,环比增长9.22%;证券市场信托占比升至19.50%,同比上升6.66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98个百分点。其中,投向股票、债券和基金的规模分别为0.65万亿元、2.13万亿元和0.28万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54%、57.36%和10.75%。
具体来看,光大信托、平安信托等多家公司布局主动管理TOF/FOF业务,促使此类业务出现“井喷式”增长。用益信托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2021年有43家信托公司布局了TOF/FOF业务,TOF/FOF业务新增成立规模1052.28亿元。TOF业务新增规模以外贸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华润信托、上海信托、中航信托等老牌头部信托公司为主。
信托资产规模20.44万亿
2021年,信托资产规模在20万亿的关口稳住了。
自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发布以来,信托业进入转型阶段,资产规模从2017年四季度末的高点持续回落。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结束,信托资产规模降幅渐趋平稳,2021年二季度首次出现回升。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三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为20.44万亿元,虽较二季度末的20.64万亿元有所下降,仍略高于一季度末资产余额,规模变化趋向平稳。
从资金来源看,截至2021年3季度末,集合资金信托规模为10.55万亿元,占比为51.63%,继二季度末首次突破50%后再度提升;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为5.12万亿元,占比为25.04%;管理财产信托规模为4.77万亿元,占比为23.33%。
虽然信托资产规模持续压缩,集合资金信托的规模整体保持平稳,占比持续提高。非资金类的资产来源即管理财产信托占比也呈现上升趋势,较2017年末(16.53%)上升6.8个百分点。相对应的是,以通道类业务为主的单一资金信托的规模和占比经历了长时间的连续下降。截至2021年3季度末,占比较2017年末(45.73%)大幅降低20.09个百分点。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翟立宏分析,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结束,信托业的业务转型业已取得一定成效。融资类与通道业务继续压缩,房地产信托规模得到有力管控,资金投向不断优化,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断增强。同时,标准化投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证券市场信托的持续发展。
他认为,随着转型成果的显现,行业发展方向愈加明晰。未来,信托公司应继续积极推动业务转型,以满足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个人投资者突破100万
100万人中国信登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信托产品存量个人投资者总数量为105.96万人,存量个人投资者数量首次突破100万人。自2020年初以来,信托投资者数量已连续7个季度上升。
截至2021年3季度末,信托产品存量投资者总数量为105.96万个,投资者数量较2季度末净增9.30万个,增幅为9.63%。其中,个人投资者共101.16万人,当季净增加8.74万人,占当季新增投资者总数量的93.92%。
同时,个人投资者新增投资规模占比也接近50%,成为新增信托产品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中国信登方面表示,上述数据说明,个人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认可度在继续增强,而信托公司积极转型发展财富端业务,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日益丰富的财富管理业务,也是吸引投资者青睐信托产品的一大因素。
总结:信仰与不退,未来仍可期
但回顾过去这一年,甚至《资管新规》推出的这几年,整个行业不符合监管要求通道业务持续压缩,非标投资明显减少,资金投向不断优化,标准化投资快速发展,主动管理能力逐步加强,信托业转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可以说信托业“信仰”还在。
同时,伴随着各种规章制度推出,以及《信托法》不断完善,面对行业即将进入转型攻坚期重要时段,虽然艰难,且充满各种挑战,但信托人从未退缩,并努力为适应中国即将进入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期,所带来的资本市场β趋势做足准备,可以说这是信托业的“不退”。
2022年,对于作为我国金融业四大分支之一的,在历经近行业“六次整改”后,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信托行业来说,未来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