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建信信托首度面向公众发布了《2021中国家族财富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富裕人群持续增长,但他们对于财富配置现状有诸多不满意,有近七成富裕人群表示未来很可能会使用信托工具。
《报告》显示,从资产配置的方向来看,富裕人群的资产主要集中于银行理财、不动产投资和银行存款,风险偏好体现为低风险、低收益。对于按配置比例靠前的财富管理工具,富裕人群的投资回报满意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除不动产投资外)。
值得注意的是,从投资回报满意度情况来看,富裕人群对资金信托(自益型信托)的满意度最高,位列第一。
来自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登”)的数据显示,2021年末,个人信托投资者数量较年初增长56.02%,其中2021年四季度净增20万人,占当季新增投资者数量的99.14%。中国信登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存量个人投资者数量首次突破100万人。中国信登认为,在信托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信托投资在财富增值保值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重视。
提起信托,许多人会认为只与富人有关系。但实际上,信托也与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
当前,信托在全球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覆盖的人群范围也极广,可以说是大众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种工具。信托的资产规划和隔离保护功能,并不因受托资产规模的多少而受影响。在国外,民事信托、遗嘱信托随处可见,富裕家庭使用信托更是早已成为惯例。
在美国,信托最主要的目的是财富的保护和传承,此外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财产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是常见的信托目的。
在日本,信托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发挥了资产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功能。
而信托在为中国人接受并运用的过程中,被贴上了诸多标签——理财、金融产品……这些标签均不足以全面概括信托这一舶来品本土化之后的功能。
同时,我国信托业在发展初期投融资属性较强,许多人也本能地会将信托简单定义为一个面向成熟投资者的高风险、高回报的金融产品。但这种定义显然偏离了信托的本源。
在“信托”的多种含义中,最根本的起点是信托法律制度。信托法律制度被英国人称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最杰出的成就” ,其典型架构也被称为“奇妙的三角结构”(the magic triangle) (包括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信托作为一种财产制度安排,具有财产转移和财产管理两个制度功能以及产权分割性、信托财产独立性、责任有限性、管理连续性四个特征,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制度工具。
近几年,随着监管部门引导信托行业回归本源,信托机构基于信托应该服务于更多老百姓的立足点,发挥信托在财产管理与财产传承方面的独特属性。
其中,以家族信托为代表的各类创新业务,不仅为转型中的信托公司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让更多人对信托制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中,较为突出的山东信托,其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山东国信已累计设立家族信托近1100单,存续规模近220亿元,位居行业前列。
伴随着监管的推动以及行业的普及,当前应用信托工具服务大众已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大众对信托财产独立性、规划传承功能的认同与接受程度正不断提高,信托制度在中国的社会土壤开始生根发芽。
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托这粒有着强大基因的种子将会在社会经济领域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