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基建成为财政发力的重点方向,新能源、科技、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政信金融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细分领域,政府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引导经济走向,在社会投资和资源配置中起重要宏观导向作用,为经济发展搭建稳固底盘。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形成合力,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政信金融
政信的主体是政府,政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是最大的信用,或称“第一信用”。
首先,从理论上讲,政信金融是信用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政府基于公共信用,为了履职践约、兑现承诺而开展的所有投融资活动,除了常见的信贷、债券、信托、资管外,主权财富基金、开发性金融也是政信金融的特定体现形式。
其次,从业务上讲,政信金融是融资主体、投资主体、平台公司和服务机构有机合作的业务模式。政信金融产品除了传统的政信信贷、政信债券、政信信托外,又有政信投资基金、政信定向融资计划和政信供应链金融,同时还有政信融资租赁、政信REITs和政信资产证券化等产品,这些产品的具体运作模式各有差异,在风险及管理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再次,从投资上讲,为了提高投资的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和精准性,政信金融投资人必须有正确的投资理念、模式和策略,透过纷繁复杂的产品本身,洞察背后的项目操作逻辑、产业发展前景和经济发展趋势,同时要根据资产状况、成长周期、资金实力,对各种产品的优劣势进行精选、匹配,构建有效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从而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证预期的投资收益。
最后,从监管上讲,由于金融的自然垄断、公共服务、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依法监管、合规经营和控制风险是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政信金融必须在政府预算、政府投资、政府债务、货币和信贷政策、地方融资平台管理等法律政策框架内依法开展相关业务。为了防范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政信金融需要合理的风控模型和风控策略。政信金融从业人员应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接受相应行业的法律监管和行为准则要求,随着行业发展实现个人成长。
中国政信金融的特点
首先,政信金融是地方政府信用与市场经济原理有机结合的产物。
地方政府肩负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服务民生等多重任务,本身就需要各种财政性和后来出现的金融性渠道,去筹集相关资金。为了解决财力不足与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矛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运而生,从1987年国内第一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开始,通过银行借款、债券发行、土地财政、PPP、产业基金等方式,成为替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核心渠道,推动着中国政信金融业蓬勃发展,进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其次,政信金融具有经营性和政策性融合的二元属性。
伴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一切金融活动、金融创新、金融发展,都应当以实体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政信金融的政策性属性使之在公共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领域和科技创新、国企改革等支柱领域更加能够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尤其是在中美竞合的背景下,政信金融的逆周期经济调控能够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最后,政信金融作为一种资产管理工具,具有直接融资的典型特点,能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资产管理产品可以在这个领域大显身手,“技术进步+资本市场”,不仅能够做大做强资本市场,而且能够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促使中国尽快成为创新型国家。
简单来说,政信金融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政府为经济发展筹集资金,主要用于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政府信用保障,投资人不用担心后续债务的偿还问题,在我国尚未出现政信金融产品实质性违约的事例。随着经济的发展,政信金融发展日趋规范化、专业化,大众接受度日渐提升,正日益成为居民投资理财的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