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基础设施建设×3!经济日报头版为何持续关注这一重要话题→
阅读 1062发布日期 2022-06-07


4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为何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日报》头版连续刊发三篇金观平评论文章进行解读。


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要素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大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区域经济布局、国土开发保护格局、人口结构分布、消费需求特征、要素供给模式等发生深刻变化,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必须着力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属性,其建设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以交通领域为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多数为线性工程或大型枢纽项目,不仅投资规模巨大,而且往往需要跨省跨区域协调,也常常受用地用海、环境保护等因素制约。国际经验表明,政府在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中整体谋划,并强化资金、土地等各类资源要素的支撑保障。


资金要素保障问题是制约项目实施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切实用好政府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已发行新增专项债1.25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正是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主力军”积极性,形成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便利程度,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用好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加强项目融资保障。推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健康发展,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


基础设施建设需算综合账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并非一个新概念,但考虑到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以及疫情对基础设施建设扰动较小的实际,此次中央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着眼于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也兼顾了对短期冲击的应对。市场普遍认为,此次中央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凸显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为我国基建市场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算好“经济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饱和。要化解堵点难点还需要在功能布局、互联互通等方面继续补短板。但基建投资所需金额巨大,这就需要在基础建设投资上做到精打细算,一方面要避免走上“大水漫灌”的粗放建设的老路,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算好“综合账”。基础设施建设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账,其背后涉及经济安全、生态治理、民生保障等诸多考量。一个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动我国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从短期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将通过促就业、扩内需等有力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从长期看,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适度超前的基础上,将更加重视对经济结构的长期调整要求,充分发挥其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


基础设施超前建设要把握好度


无论是传统基础设施投资,还是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都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会带来大于项目投资额数倍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可以更好地为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等各类要素赋能,更好地承载和引领产业发展,提高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和效益。特别是适度超前布局和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可以确保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使新基建带来的信息技术更新、产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革新的效能充分释放,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比较优势,助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必须把握好度。基础设施需要较长的投资建设周期,如不超前部署,可能导致一些基础设施项目跟不上发展需要,建成即落后,来回“翻烧饼”,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但是,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过度超前,必然会人为抬高用户成本,也容易形成不可持续的公共部门债务,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的可持续性。


把握好基础设施超前建设的度,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围绕重大国家战略作出前瞻性安排;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着眼于未来人口等要素流动方向,充分考虑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不贪大求全、不好大喜功,避免缺乏章法、脱离实际搞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此外,还要注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必须在保持政府债务杠杆适度的前提下,探索融资方式和运营方式创新,避免超前建设带来新的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