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的主要手段、成本、期限;
1、向商业银行贷款;
这类融资手段在政府平台中都是借款的主要来源, 这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在6-7%/年左右。
很多区、县级地方政府平台是没有评级的,他们很难公开发债,地方上要举债,主要就是靠政府平台从银行拿贷款,这类贷款一般要占到地方债务的一半以上。银行贷款主要是以长期贷款为主,比如江油鸿飞(江油市级平台)2018年从农业发展银行拿了规模11亿期限15年的授信,不过一般商业银行贷款期限5-10年居多。
另外,银行除了通过贷款给政府平台资金,还会通过非标资产给政府平台输血,比如:银行理财资金可以购买地方政府平台作为融资方是信托、资管、私募债等金融产品。
2、公开发行债券进行的融资;
发行公开债券的融资成本往往比银行贷款、信托、定融等成本还低,一般利率在3-7%之间,公开债券融资的占比就要看当地的经济实力,经济越好的占比就越高,经济条件越差的没法公开发行债券。所以经济好一些的地方政府会打造几个信用评级不错的发债政府平台,但是贫困地区因为预算收入太少,它就很难有优质的政府发债平台。
公开发行的债券属于标准化资产,发行的债券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公开流通买卖。
3、从保险公司拿贷款;
这种融资方式的成本跟银行贷款差不多,因为险资本身资金成本低,而且期限长,投放到政信类项目上的期限也很长,而且一般资金量比较大,是政府平台很大的资金来源之一。
4、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非标贷款;
非银行类的非标借款主要就是:信托、资管、定融等的融资。同一家政府平台从这三个的通道上获得的融资成本差异不大,基本在10%左右,然后贷款期限基本都在2年以内,极少数有3年期的贷款。只是不同的金融机构,因为其品牌溢价不同,金融机构自身留存的管理费比例有差异,从而导致投资人的实际获得的收益略有差异。
比如都是投资100万,信托的实际年化收益率8%-9%,资管8.5%-9.5%、定融9%-10%左右;只是定融计划的起投门槛最低,基本20万就可以投资,相比政信信托、资管的投资门槛要低很多。
二、地方政府平台各种融资方式的风险差异;
如果都是同一家政府平台的借款,其实不同借款渠道的违约风险差异极小,就跟一般企业一样,只要经营正常,他借的钱都会还,如果借款人成为失信被执行人,这种企业即使是从银行借贷、发行公开债券的钱都会违约。
虽然政府平台不同融资方式的风控措施略有差异,但效力上差异细小(因为万一出现极小概率延期,基本还款资金来源都是政府参与协调,而不需要去诉讼处置资产来还款)。
即使是一家优质的政府平台,如果是非标类的违约,甚至是一笔极小金额的金融借贷纠纷,都会导致其再融资出问题,甚至公开发行的标准债券的价格也会随之暴跌,从而导致公开发债的成本就会急剧升高。
所以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平台都仅仅是把非标类信托、资管、定融作为融资手段的有效补充,不能因为非标融资而拉高其它融资途径的融资成本,整体融资成本也会严格的控制。更不会对不同融资渠道的债务差别对待,因为任何一笔违约,带来的结果都会是企业债务爆雷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什么不全从银行拿贷款?
地方政府举债的目的主要是为建设地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比如建设新城、新区,动不动就需要数年、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建设完,尤其是各个地方新区的那些建设项目,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随着基建设施的完善,土地价格才会起来,招拍挂后政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样各类企业逐渐落户进入新区后,人气带来新区的土地价格的上涨,从而做到良性循环。
但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不同阶段,项目建设资金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时期使用的资金量也不同。假如从基建项目一开始直接找银行贷款,一次性借最长期限、借项目总投资的金额量,这必然会导致大量的资金闲置。
所以现实中政府平台在融资需求上:各种长期、中期、短期不同期限的资金,各种低、中、高成本的资金也全都要用上,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发债为主,配置部分中、短期的信托、资管、定融计划资金去补充项目资金的流动性需求。从而实现整个基建项目投资周期完成后,资金使用成本最低化;
最后做个类比:对于政府平台来说,银行贷款是必须一直都要用的主餐;公开发债券是有资格的平台才可以点的主菜;信托、资管公司贷款算是配菜;至于定融计划,对政府平台来说就像零食,偶尔用一下;
了解政府平台公司融资内部逻辑,可以更好的了解各类政信产品的风险差异,在具体投资标的选择上,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平台公司实力、抵质押物等具体情况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期限、收益等需求做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