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世界动荡不安,全球局势愈发不太平,很多企业家朋友越发焦虑,尤其今年以来,笔者明显感觉到大多数企业活得比较艰难,与企业家朋友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未来的信心不足,对未来缺乏相对稳定的预期,从乐观主义者到谨慎的乐观主义者,再到对未来有种淡淡的忧愁。
有专家形容现在的全球经济处于“火与冰”状态,一方面通货膨胀来势汹涌,另一方面消费者信心极大的降低。这就好比极限环境下,一大批生物将被淘汰掉,留下来的是适应性非常强的生物。经过现在“火与冰”的洗礼,大批的企业可能不复存在,然而肯定有一批企业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现在好比革命处于“低潮”。做企业好比带兵打仗,越是“革命低潮”的时候,革命者越需要有坚定革命信念,越需要保存革命“火种”,越需要艰苦卓越的努力。关键的是队伍需要一个“魂”,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否则,队伍就会“散”。企业越是身处逆境的时候,越不能“躺平”,越是需要展现什么是真正的领导力。此时的企业领头人需要冷静分析,奋发拼搏,找出“危”中的机会,找到“夹缝中”生存的空间,先要活下来,不能“惊慌失措”。如果队伍的“主心骨”“六神无主”的话,队伍就会“垮掉”。革命的年代,遇到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时候,队伍可以“化整为零”,分散突围,等到形势好转的时候,大家可以再重新“集结”起来。经济萧条的时候,广大企业如何在逆境中突围呢?如何在逆境中活下来?本文就这个问题试图给一些参考建议。
危中有机
翻看优秀企业的成长史,大多数都有一个逆境中崛起的故事。用一句投资人熟悉的话来说,就是“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经济景气的时候,大多数企业日子过的“热热闹闹”,商业媒体更是“吹吹打打”,好企业和坏企业一般人还真难区分。只有身处萧条的时候,方显英雄本色,优秀企业与普通企业拉开“身位”恰恰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能在危机中活下来,还能活得不错的企业都是那些平时注重“锻炼”,练就一身“肌肉”,抗击打能力比较强的企业。只有这种企业才能在“危”中找到“机”,把坏事变成好事。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危中肯定有机。
众所周知,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人与细菌的战争(新冠疫情)、国与国的战争(俄乌冲突),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围堵”中国,这些因素真正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全球化终结真正开始。全球供应链安全日益凸显。中国的本身情况更是复杂,但经济处于比较“冷”的状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当中有没有机会呢?
首先,发“战争财”的一些行业,比如,能源、化工原料、一些有色金属材料等行业。
其次,替代国外公司的产品,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比如,软件行业、高端材料、芯片行业等,我们的这些行业虽然处于中低端,但“有”总比“卡脖子”好。随着一波替代战略的兴起,过去处于中低端地位的行业有望“向上攻”,进行产品升级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三、疫情催生的行业,比如,检测、防护材料、数字化的硬件和软件等,不过这些行业因疫情而火爆还存在一些争议。因为疫情终将会缓解会过去,到那时怎么办?
第四、新兴行业,比如,元宇宙、新能源、智能汽车等,还有年轻人喜欢的行业。
第五、人才外溢,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恰恰是“获取”人才最好的时候,尤其是跨界人才。比如,一些制造行业人才管理的企业能在一些微利行业保持盈利,说明他们的管理水平很高。我们很多行业管理水平是不高的,比如,农业行业、一些教授们创办的企业(很难应对大规模交付,在质量和成本管控能力方面有所欠缺)等,这些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恰恰可以跨界吸纳管理水平高的行业的人才。
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疫情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给很多企业正常的运营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如果你企业的市场与时间有关系,就比较麻烦了,比如,旅游、酒店、餐饮等,时间过去了,市场就没有了。那些与时间关联不紧的行业,比如,建筑、工程、材料等等,充其量市场被滞后了,后期的市场会有反弹的。这类企业唯一的目标,你必须活下来,否则等到市场复苏的时候,你却倒下了,那就比较麻烦了。
这里真正麻烦的是购买力没有了,由于经济不景气,加上疫情的影响已经有好几年了,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受到较大的影响,大家口袋里真没有钱了,没有购买力了,这才是麻烦事,经济真的“冷”了。老百姓没有购买力,加上对未来预期不看好,大家都不消费了,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大家一定要研究自己的产品是不是“刚需”、是不是解决客户真正的“痛点”。最近某周末与一上市公司高管聚会,他谈到他们公司的市场受到一定影响时说,现在的客户都在活命,猪都吃不饱,哪还有钱给它买“补品”啊!原来一些高大上的产品,锦上添花的产品,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所谓“高级产品”基本都会“滞销”。因为客户也在控成本。
在购买力下降的情况下,哪些支出不受影响或影响不大的行业就是好行业,比如,教育行业包括成人教育(这里教育不是K12的教培),因为不支出的话,会影响到子女的前途和自己的前途。比如一些电子产品,因为都要上网课,电子终端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增长的。
危中有机,其实就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坏事”变“好事”,把“不利的局面”变成“有利的局面”,放在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问题。比如,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面对国外的封锁和打压,我们暂时遇到巨大困难,但反而有利于我们产业门类齐全,发展的后劲比一般国家要足,只不过路走的要慢一点。
从某种角度来讲,处于萧条期,还是存在机会的。有些企业可能在景气时候布局扯得比较开,摊子铺得比较大,遇到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关停并转,剥离处置核心业务周边的资产,一些“遥遥无期”的产品线就要被“清理”,一些部门的人员也可能由于战略的调整而被成建制地裁撤掉。
活下来是第一战略
活下来始终是企业决策层关注的第一命题。越是世事维艰,活下来越发是头等大事。做企业的人必须时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要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尤其经过前一段的景气时期,大多数老板都是自信心爆棚,觉得自己企业能做很多事,积极布局未来,上马很多项目,殊不知企业经营业绩不错,很多时候是“水涨船高”,托的是“大势”的福,“时代”的福,更多的时候是通货膨胀催生了“虚假利润”。
日子好过的时候,很多企业“跑冒滴漏”也不太会有人去关注去改善,此时企业追求规模,追求增长的速度,他们认为这些成本能覆盖掉,从表面上也确实能覆盖。但一等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俗称萧条来临的时候,苍天饶过谁啊!该算总账的时候到了,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日子好的时候,严格约束自己是比较难的,自律也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企业经营管理天然就会“熵增”,会“发散”,要想“熵减”,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活下来是第一战略。企业好比人一样,先要有一口气,有生命,慢慢才能恢复元气,才能有生命力。这里和大家分享几个原则。
首先,回归核心原则。对自己核心竞争力没有帮助的,一般都要“关停并转”,砍掉“周边”,舍弃“枝杈”,一切“归核”运动。
其次,不能养活自己的业务尽量“关停并转”,原来犹豫不决,现在则可以“痛下决心”。这个业务需要“烧钱”,需要消耗公司资源的,就要“断舍离”了。这个当中有个误区,很多企业决策层受困于“沉没成本”,总觉得某个业务,前期投入这么大,现在关掉可惜,前面全打水漂了,再投入一点就能救活。很多企业都是被这一点点追加的投入耗死的。管理上有个原则可以帮助老板们决策,问问自己,如果这个项目放到今天还投不投。如果这个项目放到今天,你打死都不会投的,此时就需要你“痛下决心了”,马上想办法怎么“善后”处理,至少不能再投入资源了,尤其优秀人才必须释放出来。绝对不能看着好像有一点希望,再投一点就能救活它,这往往是无底洞,走向深渊之旅。
第三,不赚钱的坚决要收缩了。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规模要让位于赚钱了,此时“肌肉”比“虚胖”更重要,有“肌肉”,活下来的概率就大一点。
第四,优化财务报表,不能带来营收的资产,该剥离就要剥离,该处置就要处置,要果断,不能拖泥带水。这种处理原则就有利于融资。
这里还要声明一下,为了企业未来发展,企业必须保持必要的投入,这时不能省,最好不能中断。好多企业一旦意识要过苦日子了,对于未来的费用投入,一刀切,节衣缩食,这样也许命能活下来,但却没有生命力,只是苟且地活着。因为费用往往与未来有关,费用基本压缩了,未来也就没有了。等到下一个周期反转进入复苏阶段的时候,企业却没有后劲了。所以,做企业细水长流很重要,不能一味收缩,即使身处萧条期,企业对未来必要投入还是必须的。
现金流是过冬的棉袄
现金就好比企业的“血液”,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能明白。绝大多数企业倒下,主要原因是现金流“枯竭”了。现金流的监测是企业健康运营的主要指标,比较优秀的企业都始终关注自身现金流的变化,并不断优化现金流的状况,使之始终处于相对健康状态。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所谓资产太重,投资密度比较大,投资好比“滚滚河水”,流量相对充沛,但都变成了重资产,收入却是“涓涓细流”,这种模式是典型的“结构失衡”,可能经济繁荣期的时候,这个问题会被掩盖,因为你的资产多啊!可以进行融资。经济一旦进入“萧条期”,这种模式就难以为继了,可能就要暴雷了。此时你想变现可能也来不及了,一是资产价格急剧缩水,二是接盘的人不多啊!因为经济萧条的时候,大多数没钱了。真正的高手都是在经济景气的时候卖资产,此时有人接手啊!经济低点的时候买资产,此时同样的资产,但价格却便宜很多,此时大家都想卖的时候,买家却寥寥。中国的万达集团是这个方面的高手,难怪现在有自媒体写出“王健林的万达集团又回来了“的文章。万达集团败是现金流,成也是现金流。资产太重的模式终究不是一个好模式,它需要经济一直处于景气周期,一直繁荣昌盛。但这是不可能的。
从企业运营的层面,除了时刻关注现金流之外,还要关注库存、应收账款等,这些也是吞噬现金流的主要“黑洞”。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要以现金流为维度进行梳理,现金花出去短时间内却带不来收入到账的项目一般要果断停掉。一些所谓资产,趁着还有人要,赶紧出手,换取过冬的棉衣。公司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把现金流比较好的业务作为重点,派专人处理库存和应收账款。
还有一定非常重要,提升自己的服务和运营能力,与注重资产的公司实行强强联合,使得公司的模式变轻一些。
基于降低投资密度的商业模式创新非常重要。这里举一个案例,笔者服务了一家休闲健康企业,它的创新在于单店投资规模控制在50万元左右(标准130—150平方米),单店的盈亏平衡点比较低,这是一种典型的小店轻模式,而同行业都是大店模式,单店投资密度基本上都是数千万起,这种重模式基本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尤其遇到现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笔者服务的这家企业却在这几年真正实行了“逆势扩张”,因为现在的租金很便宜,行业人才不是那么紧缺了,因为很多店开不下去了,很多技师进入人才市场了。笔者服务的这家企业就是典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模式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