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基建的铺设,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注重到了政信这块的投资蓝海。尤其是在P2P衰落之后,安全有收益的固收产品市场上屈指可数,政信投资的先天优势吸引了大家的瞩目。
政信类项目仍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政信合作类项目通常是为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性质的项目进行融资,项目本身要么是没现金流或只能产生很少的现金流量,要么是项目建设周期很长或者需要投资额度巨大,超出了地方政府当时的财政预算能力,只能通过社会融资的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一般形式是,政府通过其全资或控股的平台公司进行融资,资金用于相应的市政建设,如城市道路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等。通常政府做隐性或显性的背书担保或还款人承诺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或者直接以融资公司对地方政府的债权收益权作为融资标的。
地方融资平台通常承担着地方建设的某项职能,一般是当地政府全资或控股的国企性质的企业,融资项目主要以经营收入、公共设施收费和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
发展至今,除了2018年在结构性去杠杆、去刚兑、融资渠道不断收紧的监管大背景下,城投债非标产品首次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外,从未像P2P平台历年发生跑路、诈骗、或赖账不还的重大风险事件。
政信越来越合规化
近期中部某省正在梳理年利率8%以上的政府性债务。该省要求,这部分存量高息债务力争两年内清零,即在2022年底前清理完毕。此外,该省还提出,各地要建立健全平台公司融资成本监测机制,今后原则上不得新增年利率8%以上的债务。
具体而言,债务梳理需形成每笔债务的余额、到期时间、债权人和债权类型等信息,形成高息债务明细清单。对于存量高息债务,可以通过安排财政资金或单位自有资金偿还、使用银行贷款或发行公司债券置换、与债权人协商降息等方式处置。
清理利率8%以上融资能降低融资平台的融资成本,化解部分地区负债过高的问题。在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实施方案中,提出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出让城市经营性土地、统筹土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入、处置有效资产化债等8条化债路径和“3个20%”(新增财力20%、土地出让收入20%、土地指标交易收入20%)用于化债的硬性要求。
近年来各个地方和部门对平台融资进行了一些规范措施,对金融机构来说,部分地区省份的市县平台总体上相对来说风险可控,具备了降低融资成本的条件,意味着政信项目越来越合规化。
很多投资者会看中政信项目,主要是觉得背后有兜底作用,其实政信项目确实有出现过一部分违约。违约并不可怕,违约并不代表着钱拿不回来,而是需要延长时间给融资方处置,比如处置抵押物或质押物,比如让担保公司发挥担保作用,这样通过各种方式回笼资金或再融资。
政府平台不会跑路,毕竟是受公众监督融资平台,但国家并不会出台相关措施来强制地方融资平台按时还款,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与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相悖了,融资也是需要市场化,遵循市场规律的。
在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并实行“地方政府债务终身问责”,比如前任官员离职了,留下的债务问题,不能拍屁股就走了,撒手不管,没处理好的债务问题伴随到这官员的终身制,以此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
目前大部分政信产品还是比较可靠的,毕竟一旦违约,毁的是地方融资信誉,想要再融资就难上加难了。我们作为投资者,必须要有风险意识及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敬畏风险,敬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