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
牛市值得总结的不多,无非是一些市场现象和短期规律,再来简单聊聊我们投资的一些底层价值观。
我们相信研究是有复利的,不停的追逐下一个热点,并不能长期积累投研上的优势,而只有短期效益,没有长期价值的事我们是不做的。
过去一年股市里如果有什么关键字,那一定逃不开“大市值”和“新经济”,沾了这两个就能上天,没有似乎只能沉沦苦海,然而这种论调并不新鲜,2015年之前也曾流行“小市值”,我们当时做过一些回归分析,量化策略当时只要调大小市值的权重,收益就远远跑赢。
最近又开始流行估值无用论,群体性的癫狂到达了高峰,似乎只用定义伟大就行了,然而这只是短期股价上涨带来的幻觉。这轮新能源泡沫的级别,是二十年一遇的,也许其中孕育了下一个亚马逊,但即使千里挑一选出了未来的“亚马逊”,过高的估值(2000年高点)买入,也将付出下跌90%和10年不涨的代价。
与之相反,一些旧经济的估值已经低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香港市场的XXX等运营商,EV/EBITDA不到2倍,拥有强劲的负债表和现金流,对应当下流动性泛滥的市场,拥有显而易见的吸引力。而旧经济与新经济,旧经济真那么旧吗,我觉得区分唯有效率,曾几何时我们打长途电话都是奢侈,然而经过了多年的提速降费,我们目前使用每gb数据的收费在全球都是极低的,随着5G应用的逐渐丰富以及2b需求的出现,我们即将看到客单价的拐点。
市场上基金抱团的背后是投资者行为趋同,市场多样性缺失,市场的反身性又强化了这股力量,但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在时间面前,谁也无法逃脱价值规律。我们要做时间长期的朋友,而不是抱着泡沫破灭前我能跑掉的想法。其实当下稍有经验的投资人都看出明显的局部泡沫,但依然奋不顾身,聪明人如果出问题,那一定是高估了自己。
我们的基本理念一直是短期换长期,做少数派,无论是一年多前我们买入特斯拉时(2019年3季度短期销售数据不佳),还是当下我们买入XXX时(被列入美国国防部禁买名单,外资大幅抛售)。这是反人性的,大部分人都想获得即时快乐,而不愿承受短期痛苦,然而这样的思维方式会为我们带来巨大的长期优势。不只是在投资中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愿意做那些看起来短期吃亏的事,包括拒绝一些与我们理念不匹配的资金。快速成功,或者不断和别人比较不是我的追求,我希望把我的团队和投资人一起带到对岸,相比有人中途落水,我宁愿划得慢一点,我们的对冲策略正是这种思维的延续。
投资最终是认知的变现,复利拥有巨大的力量,长期毫无疑问会拥有与能力匹配的财富,至于10年到,还是20年到,对我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享受过程,提高认知能力才更重要。(摘自基金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