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专家、学者们非常喜欢用到的一个普遍假设就是:投资人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简单来讲,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然而,人是感性动物,在经济活动与投资活动中,人是一个可变的、甚至是不可控的因素。
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说过:“投资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乃至投资中的最大敌人,很可能就是自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很容易陷入到各种心理误区,认知偏差、情绪驱使和过度自信,是投资者行为缺陷中最典型的三种表现。
在实际投资中,不少投资人更关注的是投资本身,却忽略了自身暴露给市场的缺陷。詹姆斯·蒙蒂尔所写的《行为投资学手册》一书,详细剖析了投资中常常会遇到的行为挑战和心理误区,并提供了简单实用的策略,用以克服那些与生俱来的缺陷。
面对投资中的行为偏差,不少投资人知之甚少,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些书中论述的行为缺陷,以及如何避免陷入这些漩涡。
一.共情鸿沟。面对相同的情况,每个人在情绪冷静的时候与在冲动的时候,所做的决定可能是天差地别,正所谓冲动是魔鬼。所以我们需要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也就是市场风平浪静的时候,进行投资研究,并制定好投资计划。投资人只需要确保自己能够遵循投资规则,不受市场的影响。当然,这是非常反人性的操作,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非常人所能及,但是只有真正体验过冲动操作对自己账户的伤害后,才能切实体会事先规划的重要性。
二.警惕过度乐观。乐观是人类的天性,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优秀。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作为投资者的技能,而把不好的结果归咎于其他的人或事。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八字箴言:“乐观生活,悲观投资”。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并增强质疑精神。
三.警惕信息过载。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投资者所能获取的信息可以按秒来计算。但是事实证明,对投资有用的信息非常有限,大部分都是噪音,只会让投资人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提前决定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哪些信息,过滤掉其他不必要的内容,只专注于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深入地分析。
四.短视和损失厌恶。过度关注短期结果以及厌恶损失是根植于人们基因中的不良习惯,大部分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关注自己投资组合的实时波动,从而进行很多无用的操作;而当账户出现亏损时,就算根据制定好的投资逻辑需要做卖出操作时,很多人都会寻找理由不去卖出,因为人们总是厌恶风险的,认为只要自己不卖出,损失就不是真实的。然而,事实是,市场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亏损而上涨。因此,设置止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有助于缓解因损失厌恶而表现出来的“不愿割肉”的处置效应。
五.过程重于结果。有过投资经历的人都知道,投资的结果是非常不稳定的,结果会受到很多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些在意料之中,而有些又在意料之外,因此如果我们过分的关注结果,只会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左右,却无法对下一次投资产生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