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1998年10月15日的这篇演讲是由“格雷厄姆-巴菲特教育基金会”赞助的系列演讲的第一篇,该基金会由曼森·霍金斯(佛罗里达大学1970年的毕业生)于1997年捐助100万美元设立而成。
在巴菲特结束了“关于你们的未来”的套话演讲后,同学们开始了提问。
Q6:在你购买的公司中,有没有一些是数据分析告诉你不要买但你还是买了的?在你的分析过程中,有多少是定量的,又有多少是定性的?
巴菲特:迄今为止,我们回报最高的投资几乎都是数据分析告诉我们不要买的。我们因为对想投资的公司的产品感觉非常好而决定投资,不只是因为买入价像雪茄烟蒂型投资一样便宜,拥有好产品的公司的吸引力大得无法抗拒,投资这类公司就可以获得很高的回报。
我曾经买入过一家磨坊公司,它就是雪茄烟蒂,我们买得非常便宜,买入价只相当于公司运营资本的三分之一。我们确实在这笔投资上赚了钱,但这种收益是不可复制的,更像是笔一次性买卖。你可不想做那样的事,但我经历了那样的阶段,那时我还买过有轨电车公司等企业。
说到定性的东西,我可能在接到电话的瞬间就能明白,我们买的所有企业在分析上几乎都只花了5-10分钟的时间。今年我买了两家企业。
通用再保险是一笔规模为180亿美元的交易,我连它们的总部都没去过,不过我希望它们的的确确有个总部。在那之前,我买了Executive Jet,主营业务是小型飞机的部分所有权,我们买它之前也没去过其公司总部。四年前,我给我的家庭买了一架飞机的四分之一所有权,亲身体验了他们的服务,也看到了他们这些年的迅速发展,最后我拿到了它们的经营数据。
如果你掌握的知识还没有多到能让你马上了解想要投资的企业,那即使花上一两个月,你对这家企业的了解也不见得会多多少。你必须明白什么是你能理解的,什么是你不能理解的,必须对自己的能力范围有个准确的认知,界定能力圈是关键。每个人有不同的能力圈,重要的不是能力圈有多大,而是待在能力圈范围之内。
在主板上市的千百家公司中,哪怕你只懂其中的30家,就没问题。你对这些企业的了解必须要足够深入,以至于不用阅读太多材料就能决定该不该投资它们。我早年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功课来熟悉企业,采取的方式用菲利浦·费雪说的就是“水桶式调查(scuttlebutt approach)”,我们会跟企业的用户谈、与企业以前的雇员谈、与企业的供应商谈,和我们能找到的每一个人交谈。不管什么行业,比方说采煤业,只要我对它感兴趣,就会遍访业内的每一家公司,问每一位CEO:“除了你自己的公司之外,如果要在业界买一家公司,你会买哪一家?为什么?”
把这些散碎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会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趣的是,当你问竞争对手的时候,会得到非常相似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你有一颗无敌的银弹,首先要了解竞争对手是谁?为什么?这样你能很快发现谁是业内最好的企业,可以学到关于一家企业的很多很多的东西。
投资的好处是你不用学习日新月异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四十年前了解箭牌口香糖公司,今天依然了解它。随着时间的推进,你能得到的伟大洞见其实并不多。所以你确实可以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以用很多年。
我认识一个名叫弗兰克·鲁尼的人,他管理Melville很多年了——他的岳父去世之后,H.H.BROWN公司就传给他了,这是一家制鞋公司。他托高盛来卖掉这家公司,在他和我的一个朋友在佛罗里达打高尔夫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我朋友问他:“为什么不给沃伦打电话呢?”所以他打完高尔夫就给我打了电话,我们只用五分钟就谈成了这桩交易。
我认识这个人,也了解制鞋企业,差不多懂其基本经济特征,所以我就买了。从定量的角度看,我要决定的只是购买价,不过这也就是要么同意,要么不同意。我不会利用多次谈判来压低价格,如果他们提出的报价合理,我就买,不然就不买。在买入一家企业之前我很快乐,就算没买入这家企业,我也会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