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好公司与好价格,哪一个更重要(下)
阅读 918发布日期 2023-01-31

为了避免错误而卖出


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经营公司的实践,对公司价值的判断仅仅来自于价值投资的一些理论,护城河、竞争格局、行业空间、战略布局,等等。偏偏大量投资者接受的都是同样的理论,最后很容易买到一起,导致股价上涨。一旦价值无法被公司业绩增长所证实,股价就会下跌,比如60年代末的“漂亮50”,比如21年的“X茅泡沫”。


公司价值判断的失败概率非常之高,大部分投资者可能就是50%,此时,决定业绩的就是卖出的时点——在其他投资者发现判断错误前,在亏损没有扩大前,及时止损。


这就是“如果你的投资理论看似不如以前有效,或证明准确的可能性下降,那么出售部分或全部股份可能是合适的”。


这句话包括了两种可能:


可能性一:公司发生了变化,当初判断的持有理由不成立


可能性二:你的判断没有被公司实际经营验证


因为投资本身就是对公司未来的预测,这两种可能性其实就是一种:投资者犯错了。


《投资最重要的事》用了一章的篇幅分析“避免错误”,但结论相当无力,任何优秀的投资者都会在不同时候犯不同的错误,今天正确的做法明天就是错误,甚至避免犯错本身也可能是一个错误。


从这个角度理解“卖出”,类似我之前的文章《一涨就觉得仓位轻,一跌就觉得仓位重?这里有四种仓位管理方法》说的仓位管理方法:当你连续亏损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时,需要主动降低仓位,卖出不是很确定的持仓。


这种卖出,跟“因为下跌而卖出”,表面相似,实际上不一样,它是基于自己的实际表现,而非股价本身,你需要降低判断失误的风险。


所以在这篇文章中,霍华德•马克思在继续肯定长线持股的同时,态度并不像儿子那么坚定。


换股票,还是换现金?


第二种是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实际上是换股。这其实是大部分投资者最经常的卖出原因。


我《买股票的成本,你也许从来就没有算对过……》一文中分析了买股票的“机会成本”:一笔钱,同一时间,你买了A公司,就不能买B公司,那么B公司未来的涨幅自然是你买A公司的“成本”。


比如你卖出A公司后,股价下跌,但你却后悔不已,因为你又买了B公司,跌得更惨。


对于卖出时考虑的因素,文章中有更具体的描述:


  • 你有什么想法可能会产生一个更高的回报?


  • 如果转换到新的投资,你会错过什么?


  • 如果你持续持有资产而不作调整,你会放弃什么?


  • 如果拿现金,比持有先前资产更好的可能性有多大?


简单说,任何时候,你都在做选择,要么在持有的A公司与未持有的B公司之间比较,要么与现金(国债)之间进行比较。


而你选择的哪一个作为比较对象,同样影响了你的卖出决策。


霍华德•马克思的选择是,永远在A公司与B公司之间进行比较,不会持有现金。他在文章中阐述了橡树投资投资理念的六项原则其中之一:


我们不相信正确把握市场时机所需的预测能力,所以只要可以购买价格有吸引力的资产,我们就会保持投资组合的高仓位。对市场环境的担忧可能会导致我们倾向于更具防御性的投资,采取更谨慎的行动,但我们不会去增持现金。


相反,巴菲特长时间大量持有现金(国债),特别是在牛市,这是与霍华德•马克思明显不同之处。


这个区别背后的价值判断是,霍华德•马克思认为大部分资产的价值大部分时候都高于现金,而巴菲特则没有这么乐观,于是回避了这个判断。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我是这么看的:


从美国百年商业史看,大部分公司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有少数公司被高价收购或者成长为大公司,所以长期而言,大部分公司跑不赢国债;但就股市整体而言,长期是稳定跑赢国债的,其中的原因正是少数“超级公司”贡献了绝大部分涨幅。


所以,只要这个公司长期跑赢国债,它们就大概率属于“超级公司”,巴菲特选择寻找这少数几家公司并集中持有,所以他比较的对象是国债;


而包括橡树资本在内的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利用组合投资跑赢国债,只要不断更换阶段性更强的公司,回避走向衰退的公司,所以卖出时比较的对象是其他公司。


后者自然需要更高的卖出频率。


那么,为什么巴菲特选择了和其他投资大师不同的道路呢?


好公司,还是好价格?


粗看价值投资大师的观点,你会觉得大同小异,比如买得便宜,巴菲特和霍华德•马克思都很关注,但仔细看这篇文章和《投资最重要的事》,你会发现霍华德•马克思比巴菲特更关注价格因素。


  • 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进,在我看来,这才是投资的真谛——最可靠的赚钱方法。(《投资最重要的事》)


  • 你买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你付出的成本才是关键,买入成本是一项投资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2021年的投资备忘录)


巴菲特的文章,至少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讲“如何去寻找优秀的企业”,但霍华德•马克思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相关的内容非常少,大部分篇幅都在分析风险、分析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分析周期与逆向投资。


当然,有人认为《投资最重要的事》的侧重点就是投资理念而非公司分析,那么讲产业发展的《周期》一书,作者同样更关注外部因素而非公司质地。


结论不言自明,相对(注意这两个字)而言,巴菲特更关注好公司,霍华德•马克思更关注“好价格”。


这个小小的区别会引发一系列的变化:


如果你的投资收益更多来源于“好公司”,因为好公司是极少的,你不能轻易卖出,那么你必须要拉长持有时间,就必须要提高卖出估值的容忍度,这就是安德鲁•马克思的看法。


但如果你的投资收益更多关注“好价格”,由于股市的震荡幅度很大,“好价格”出现的机会要高得多,你就需要随时准备资金捕捉机会,经常做逆向投资,那你的很多持仓都会变短,必须要降低卖出估值的容忍度。


“好公司”与“好价格”的不同,更来自于对周期的关注。


好价格往往是周期“赐予”的,霍华德•马克思对周期非常敏感,周期不以企业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你持有的长期优秀的企业,经历着一个较长的下降周期时,你是否还继续坚持长期持有呢?


很明显,巴菲特和他的儿子的答案都是“是”,但霍华德则没那么肯定。


周期低谷可以给一个好的买入价,这一点巴菲特同样在意,但巴菲特的收益是跨周期的,他的很多持仓都是弱周期的消费股,导致他的持有也是跨周期的,来自“好公司”而非“好价格”。


造成的差异的原因,除了价值观,还有很多,比如文章中说了一个原因:


卖出的决定并不总是在投资经理的控制范围内,客户可以从账户和基金中提取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经理可以基于对未来回报的预期而“选择出售什么”,但“决定不出售”不在经理的选择范围内。


而巴菲特的资金来源于稳定的保险浮存金,可以使他避免“被卖出”。


收益来源之处,即为立场


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的第19章“增值的意义”中,霍华德•马克思阐述了橡树投资的“业绩愿景”,即实现超额收益的方法:


在市场表现良好时与市场表现一致,在市场表现不好时超越市场表现。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愿景”,价值投资者在熊市跑赢指数是基本要求,熊市重质,好公司的作用正是此时显示出来 。


但是,在牛市跑平指数,这个要求对于不控制风险的新股民来说,容易实现,对投资大师反而很难。


牛市重势,大部分股票都超过了内在价值却还在上涨,你需要捏得鼻子继续持有。


同时为了警惕突然暴跌的风险,实现“市场表现不好时超越市场表现”的要求,你需要不断更换将在熊市表现可能更好的品种——就像霍华德•马克思在去年持有石油股和公用事业股一样。


所以,如果你相信,市场的波动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甚至不亚于公司增长的收益,A股的波动比美股更明显,那么霍华德•马克思的卖出方法很可能比巴菲特更适合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