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投资中的“知”与“行”为什么就割裂呢?
阅读 838发布日期 2023-04-20


知行本身是合一的,知道了就会去行动,行动的时候大概率是因为知道了某些东西,没有“行”的“知”都是假“知”,不是真“知”,而对于一些高阶的行动(吃饭、睡觉、走路等都是基本的,不是高阶行为),没有“知”的“行”很难成功(投资领域,能赚钱、稳定赚钱,就是成功的“行”,毋需纠结于什么流派)。只是实际上常常会出现割裂,学习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懂了,但是实践的时候,总是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导致事情没法跟想象中的一致。投资中,知行分离的情况更容易出现,什么原因呢?请看下面的分解。


第一,来自于“知”与“行”之间的时间差


为了搞清楚是什么样的原因,我们比较学车和学投资的区别。


学车的过程,实际上是理论和实践一体的过程,没有什么时间差,学习过程也就是实践过程,有教练在旁边指导,然后我们自己坐在驾驶舱、掌握方向盘,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等。


但是学投资的话,中间会有一些时间的间隔,我们看到的多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或者过去的经验性的东西,实际上都未处于真实的操作场景中,看的时候并没有去行动。


因此,求“知”和践“行”由于出现了时间差,很容易就造成了知行的割裂,我们会在潜意识就把它们看成了两个过程,先在“知”上下功夫,再去做“行”的功夫,或者相反,那么“知”和“行”就很自然会有不匹配的地方,因为“知”的东西和“行”的时候面临不同的市场背景。


第二,市场中的影响变量众多


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差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投资领域,其他领域也会有,比如在演讲(或者表演领域),同样是如此,写好演讲稿,或者提前想好会发生哪种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可以理解为一个“知”的过程,但是由于演讲中面临的变量少,因此我们能够在事前做很好的模拟,对着镜子练、对着家人朋友练等等,并且效果不至于太差。


但是股市中就不同,一方面是明天开盘前还会有很多意外新闻出现,有些是意外的惊喜,有些是意外的麻烦;另一方面,新闻对投资人心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预演需要尽可能地想象出会有什么情况,投资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就造成了这个领域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演,尤其是一比一的预演。没有预演的话,认知是否有助于时间就是一个未知数,我们无法在事前进行判断,只能在事后进行评估,所以那些成功的投资者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洗礼,而且绝大部分投资者都要在一定时间内交学费。


第三,则是来自人性的弱点


投资活动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人们的想法决定,而人类的想法是受制于人性和个性,做好投资,实际上是要求一个受人性制约的人去了解和审视人性、克制人性的弱点,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演讲的时候,即便是准备得非常充分,一旦紧张起来,就头脑一片空白。


而当我们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的时候,那么“知”和“行”之间的割裂状态就出现了,因为我们没法保证,在实际做决策的时候,不会冷不丁地从某些地方窜出某个奇怪的想法(或者是某种奇怪的情绪波动),然后推翻了我们之前设想的方案。


第四,日积月累的习惯性思维


从某些层面来讲,传统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带来知行合一的训练,很多书本知识的学习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践,尤其是如果老师和家长只看重成绩,则更加容易出现脱节(相对而言,家庭教育的影响可能更重要些,比如,有些家长,除了读书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就势必会埋下很多隐患,当时不会显现,但是在十年二十年后有得好受的,得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改变)。


如果日复一日地将“知”“行”分开来思考,长时间下去就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思维惯性,然后学到任何东西都不会去想怎么行动:研究归研究、投资归投资。


在机构投资领域,研究和投资的割裂其实很典型,一方面,从机构和机构之间来看,卖方研究员就是只做研究、不做投资的岗位,他们负责数据获取、处理以及交流(勾兑),但是怎么去实践,不是他们需要想和做的事情,客户也不会要求或者幻想他们能做到这些(否则这些研究员就去买方了,所以说,对于卖方研究员的报告,可不要直接拿来主义,科普的还不错,但是观点就算了吧);另一方面,机构内部,研究和投资、交易实际上由不同的人来执行,更容易造成割裂,比如研究员不知道基金经理想要什么,那样就无法发挥分工的功效。


知行的分离在某些层面上是人为造成的(因为分离,所以需要通过强调知行合一来进行矫正),这种分离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而要实现二者的统一需要长期在事上磨和下功夫,在公众面前演讲,基本就前面几次紧张到头脑空白,多做几次,就泰然了,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意识到、坚持去做,然后就是量的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