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什么是“打破刚兑”?
阅读 795发布日期 2023-05-16


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刚性兑付被彻底打破,财富管理市场进入“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新阶段。打破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出问题,真的不给兑付了吗?有投资者认为,打破刚性兑付就意味着投资者遇到兑付问题就只能“认栽”。其实这是对打破刚性兑付的一种误解。因此,本文将本着消除投资者困扰的目的,就打破刚性兑付后理财产品出问题是否兑付展开讨论。


一、“刚性兑付”下金融系统存在很大风险隐患


一般所谓的“刚性兑付”指的是理财、信托等产品到期后,银行或信托机构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所承诺的收益,当理财产品或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银行或信托公司需要通过动用自有资金等方式坐“兜底”处理。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和监管条文规定银行或信托公司要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潜规则”。


刚性兑付的本质是银行、信托等机构的变相担保,对理财产品本金和收益的“垫付”。一旦理财产品无法兑付,机构需首先“垫付”投资者本金和收益;然后再通过债务人资产处置回收资金,并承担回收资金和刚兑资金的差额损失。


刚性兑付相当于简化了产品发行流程,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有如下好处。一是极大地降低了对投资者金融素养的要求,模糊了“合格投资者”的概念。由于承诺“保本保收益”,很多不具备金融知识甚至常识的老年投资者常常不经过任何投前评估和决策而“无脑”式地购买此类产品。二是回款及时,资金周转效率高。由于机构承诺到期按时垫付本金和收益,投资者可以及时回收资金并开始下阶段投资,从而提高了资金效率。


可见,刚性兑付如不加治理,对投资者、对机构,甚至对整个金融系统都将产生巨大的潜在危害。在刚性兑付下,部分金融从业人员单方面承诺过高收益,在自身获取高额奖金的同时将巨大的潜在风险转嫁给所在机构。当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机构自有资金无法“兜底”时,就出现了通过发行新产品偿还旧产品的“借新还旧”乱象。这就意味着购买了最新一期产品的投资人将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由此可见,刚性兑付如果不加以规范治理,将造成少数从业者、早期投资者受益,大量后期投资者、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受损的极度不公平、扭曲的市场状态,严重地可能酝酿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二、打破刚性兑付并不是不兑付,而是不“垫付”


针对刚性兑付可能对我国金融市场引致的系统性风险,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资管新规,明确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2022年开始,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意味着理财产品正式打破刚性兑付,保本型理财产品将正式退出市场,“卖者尽责、买者自负”成为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新阶段的标签。


值得关注的是,资管新规在禁止刚性兑付的同时,还明确了刚性兑付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一是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人或者管理人违反真实公允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


二是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


三是资产管理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发行或者管理该产品的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机构代为偿付;


四是金融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从监管机构对刚性兑付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打破刚性兑付绝不是不兑付,而是禁止通过滚动发行、自筹资金进行“垫付”。


行业经验显示,投资二级市场的金融产品流动性相对较高,很少出现兑付困难情况,仅在持仓股票出现长期停牌或退市时才会出现兑付困难。而私募股权、创业投资、融资类固收产品由于流动性较低,可能会在到期日出现兑付困难的情况,但也不意味着兑付困难就是“颗粒无收”、“本息无存”。面对产品出现兑付问题的情况时,有些投资者最终能够获得全部的本金和约定收益,但需要延长投资时间等待资产处置,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有些投资者可能无法拿到约定收益,但通过资产处置等方式能够拿到全部本金;还有的投资者由于资产处置的回收资金不能覆盖所有投资款,导致其损失部分投资本金;只有少数投资者最终会损失全部本金,而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涉及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机构当中。


综上所述,大部分遭遇产品兑付困难的投资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产品兑付的资金,即打破刚兑后仍然能够兑付,只不过不再能享受“到期即全额还本付息”的“优待”而已。而且一般情况下,提供服务的财富管理机构越靠谱、推动资产重组和资产处置的能力越强,投资者最终获得全额兑付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打破刚兑后,选一家靠谱机构变得更加重要


打破刚兑意味着投资者不再能“无脑买”理财产品,而需要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从“投资者”升级为“合格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一家靠谱的财富管理机构则变得比刚性兑付时期更为重要。


靠谱的机构能在服务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投资者接受财富管理机构服务的过程,也是投资者了解产品信息、提高辨别能力的过程。靠谱的机构能在服务中普及科学的理财知识,塑造健康的投资理念。投资者在接触理财、完成理财的同时,实际上也是接受了相应的财富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了自身的金融素养。相反,不靠谱的机构更多采用误导、掩盖关键信息等方式,让投资者接受一些本不符合自身特点和风险偏好的产品。投资者和这样的机构合作,会很容易“误入歧途”,也难以实现经验积累和素养提升。


靠谱的机构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方案。打破刚兑意味着投资理财产品几乎都要面对短期的净值波动,对投资者产生精神上的压力。靠谱的机构依托较强的投资研究能力,能够对市场的走势形成较为理性的判断。通过不同大类资产的合理组合,能够帮助投资者有效控制风险暴露,降低投资出现意外的净值大幅波动的几率。相反,不靠谱的机构更多从销售佣金出发,大多推荐单一投资品种,致使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承受较大的短期波动风险。甚至有些机构推荐产品的风险远高于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将给投资者造成难以承受的投资损失。


靠谱的机构有能力主动参与投资流程和投后管理,能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的财富管理机构中,很多机构的投资顾问职能和资产管理职能分离,即“卖产品”的人不“管产品”。这就导致部分从业人员和机构在销售产品出现问题时选择“甩锅”。靠谱的机构能够积极介入投资流程,例如赋能私募股权基金、帮助被投项目上市等,用专业能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满意收益的几率;也有机构能够在固定收益类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积极介入债务重组,代表投资者争取最大利益,降低投资者可能出现的损失。相反,不靠谱的机构更多时候选择“划清界限”,将责任甩给资产管理人。投资者作为个体,很难在兑付困难等情况下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只能被动接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可见,打破刚兑后,选一家靠谱的财富管理机构不仅是有助于获得更多稳定的收益,而且在出现风险时能够有机构做依靠保障自身权益安全。因此,投资者在选择机构时更应精挑细选,筛选靠谱机构时建议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是底线原则。符合底线原则的机构应确保持牌经营、合规展业。同时还要在业内长期具有良好的声誉和投资者的良好口碑。


二是实力原则。实力一方面体现在资金实力上,有较大规模的注册资本做支撑;另一方面体现在管理实力上,高管人员要具有资深金融从业经验。


是专业原则。负责服务的理财顾问要专业,能理解投资者的诉求;机构的风控体系要专业,能尽早发现问题并做好防范;投资研究团队要专业,专业的投研能帮助投资者“躲雷”,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