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人是过程。
做投资的时候,经常会听见有人说“长期主义”,可长期主义究竟是什么,似乎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而往往说不清楚的东西都会让你亏钱,尤其是今年,投资者们反复被战争、疫情和宏观经济环境所困扰,甚至有人发文对投资某互联网公司数年零收益的结果进行反思。我认为站在这个时间点上,很有必要探讨一下什么才是“长期主义”。
1.长期主义不是什么
长期主义不是简单的长线持股,至少不是表面意义上的长期持有。因为追求长期正确就意味着进步,意味着比刚开始更正确,这就需要修正之前的错误。如果之前看错了,或者事情发生了新的变化,那么可能卖出才是符合长期主义的决策。毕竟,投资是计算价格所对应的风险和预期回报的游戏。从这个角度来说,长期持股实际上是不断证伪、而又无法证伪所形成的结果;或者说不断比较、不断胜出的选择。
长期主义不是固步自封。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经常听到有的人在宣扬基本面投资、有的人在宣扬技术面投资,双方水火不容,仿佛武侠小说中的门派之争。但事实上,市场是复杂的、由多种角色的参与者共同塑造的生态系统,回顾历史上的大牛股,往往都体现了基本面、技术面和消息面的共振。说白了,门派并不重要,功力才是关键。纠结于流派之争,相当于死抱着门槛不肯往庙里走。
2.长期主义是什么
我认为长期主义是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面实现更大的价值。当然,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在“游戏中”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立足现实?因为现实是复杂的、不容易理解的,你的认知可能是错误的,或者不够全面的,如果发现认知需要修正,那么改变没什么问题。如果现实发生了变化,那么根据新的现实更新认知更没有什么问题。
以生命周期长度为时间尺度,则是为了帮助我们脱离短期的诱惑和纠结,延迟满足,专注于研究和把握规律,而不是预测命运。
实现更大的价值,则主要是要求投资者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于关注别人的表现(而不是理解和学习别人的优势)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肉身和财务上要相对健康,不能轻易被清洗出局,从而丧失继续参与游戏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规避那些极端的、无法承受的风险。
3.长期主义需要做什么
这里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毕竟无法做到的,也就无法坚持。
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所谓的价值投资理念大致可以概括成四句话:
1)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2)市场先生(短期投票、长期称重;短期狂暴、长期专业);
3)安全边际(针对风险向市场先生要求价格上的折扣或者保护);
4)能力圈(自己不懂的不做)。
第一条是对投资对象的认知;第二条是对市场的认知;第三条是对风险的认知;第四条是对自己的认知。这里面,其实核心是第一句话。能做到第一句话的,我认为就是价值投资,或者叫基本面投资。
然而,理解生意并不容易。不,或许不应该这么轻描淡写,理解生意是非常困难的。长篇大论,达到及格线的认知是容易的,但几句话抓住公司要点,直达本质是极度困难的。很多人都爱说投资反映的是认知,可大家为什么会认为获得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认知会那么容易呢?如果不能获得超越市场的认知,凭什么获得超越市场的收益呢?
言归正传,理解生意,首先你要保证从生意本身出发,来理解经营的方方面面。
对于投资者来说,从公开信息(主要是招股说明书、年报、季报,包括交易所问询函)、管理层的演讲、访谈、投资者调研信息进行长期的检验,然后结合竞争对手和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进行交叉验证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最后再通过对公司和产业链的跟踪来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
可是一旦选了这条路,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同时也要求你工作的重心是“关心生意”,而不是股价的短期波动。
那么,什么样的生意才是好生意呢?显然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除了考察公司长期的业绩表现,你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行业覆盖面,通过横向比较,才有可能提高判断的准确度,避免一叶障目。
借助现金流折现的估值思维,我们可以大体概括出来,好的企业一般有三个特点:活得长(需求稳定)、赚得多(回报率高),长得大(产品和服务的天花板高)。
理解了这三个特点之后,你就会发现,在用市盈率指标进行估值的时候,很多人忽略了市盈率的隐含要求——它之所以有效,前提是公司未来每年起码还能产生这么多的收入和利润,这就要求需求要非常的稳定,竞争格局也不能太过恶劣。说实话,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公司可能比你想象中的少很多。伟大的公司也不过是生命周期比别人更长一些而已。如果无法维持收入和利润的规模,那么公司即使股价有表现,维持较高市值的时间可能会非常短暂。
最近几年,市场上非常流行景气度投资。对于“核心资产”、“赛道”的抱团仿佛才是最有效的,除此之外其他行业和公司都统统被无视,股价甚至于一跌再跌。但实际上,景气度投资可能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1)投资者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景气度起来的时候,被迫去追逐,就很难有从容的价格和仓位,导致被股价涨跌牵着鼻子走;
2)在这种局面下,投资者容易形成坏的习惯,一方面不重视需求的稳定性,因为景气度投资强调的是边际变化;另一方面放弃价格和估值的安全边际,增加了持仓的风险暴露;
3)除此之外,仅仅关注景气阶段的投资,容易让投资者对投资回报产生幻觉,追求难以持续的长期回报率;
4)景气度投资还有一些难以观测到的坏处,比如对人性的考验(看到别人押中赛道收益率超高时的嫉妒,却无视对方可能只是撞大运暂时保管财富,除非下一次还是同样的一拨人押中下一个赛道)、反复失误反复止损对心态的折磨。看看那些清仓的基金、患抑郁症转岗的基金经理,把他们一并算进来的话,这个投资者群体整体的投资回报率又有多高?
5)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景气度高点往往是共识较高的时候,而观点渗透率最高的时候,动人的故事往往已经接近尾声(过山车相信大家都坐过)。
市场擅长用各种极端情况测试我们的弱点,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有风险意识,像重视收益一样重视风险。从认知的角度来说,这就要求我们看事情不能只看好的那一面,要尝试理解概率甚至是运气。投资本身就是和概率作伴,事实上,很多优秀的投资者都承认好的投资业绩有运气的成分。投资体系本身可以将运气的影响弱化,但无法排除。我们只有搞清楚自己回报的来源和实际承担的风险,才能知道它在未来多大程度上是可复制的。
再说一遍,概率思维要求你理解未见之事。没有暴露的风险并不是没有风险;充分暴露的运气也并不全都是实力。
投资体系实际上是把你对于规律和概率的认知形成一套操作系统,贯彻到执行当中去。用塔勒布的话来说,这是投资人和命运平起平坐的方式。
4.为什么要长期主义
长期主义,归根结底是一种信念。本质上是你相信自己的潜力在这个路径下还可以继续发挥,自己的表现在这个框架下可能会变得更好。
可是,在投资中,信念根本不重要。为什么说信念不重要,因为高手都不单单是靠信念赢的。认知和技巧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大量艰苦的刻意训练。重复巴菲特说过的话很容易,但拥有数十年的投资经验却是极难的。
我认为,在所有的给投资人的信、书籍和访谈中,巴菲特说的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每天500页,智慧自然来”。这才是他有此成就最重要的原因。
这句话反映了真正的长期主义——为了“invest like a champion”,巴菲特愿意每天拿出5-6个小时用来阅读(他开玩笑说自己因为阅读大概“浪费”了10年的生命;剩下的时间中他拿出一半来和最优秀的人共事)——用终极的理想来决定每一天的任务。艾迪·塞柯塔说,最优秀的投资者有两个共同点:1)爱这个游戏。2)喜欢赚钱。我想,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巴菲特最懂这句话了。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复仇的故事,女孩为了向恐怖分子报杀母之仇,在森林里以特种兵的标准训练了十多年。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想达成一个目标,首先得把自己训练得足够强大。武侠小说中省略的日复一日的十年苦练,正是投资者最需要的。
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是基本功的差别。天才和高手的差别,是信念的差别。一个天才和另一个天才的差别,才是命运的差别。
对于专业的投资者来说,信念又是重要的。为什么信念重要,因为世界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性体现在很多事物都是矛盾体,同时存在耀眼的闪光点和显而易见的瑕疵(有的时候也不那么耀眼和显而易见,尤其在股价表现左右了你的神经的时候),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这些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而选择一方面基于你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基于你的世界观和信念。
没有信念的话,在最艰难的时候,你可能无法坚持下去,在成为顶尖高手的路上半途而废。信念,就是你在艰难的局面下做出决策的时候,比别人多坚持一口气的理由。
之前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跑到巴哈马去采访邓普顿,当听到邓普顿说开会之前要带着同事一起祈祷时,他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是祈祷股价上涨吗?”他问。“不,那太荒唐了”,邓普顿回答,“是祈祷获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