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说说分红与除息
阅读 1081发布日期 2023-07-28

1.如何理解分红与除息

按照发生时间先后,分红有三个重要日期:

股权登记日:系统自动统计并确认有多少人有资格获得分红。

除息除权日:将分红的价值,从股票价格和每股净资产中扣除。

股利到账日:将分红转入你的账户,视分红的具体内容,分为“现金到账日”、“股票到账日”。

容易理解,重点讲讲,我们用苹果树来做个类比。

假设有一棵苹果树,这棵树当作木材来看价值200元,今年结了100个苹果,每个售价是1元,且不愁销路,苹果树+苹果总的账面价值是300元。假设100个苹果作为分红都被股东摘走了,摘走的那个时间点,这棵苹果树本身的价值自然会相应减少,那么这棵苹果树的账面价值就是300-100=200元。

这就是股票分红之后,股价价格会除息的抽象理解。

股票分红,是现金或资产从公司账户向股东账户的转移,对应的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的相应减少。

公司原有市值-分红掉的资产=分红之后的公司市值,反应在股票上:每股净资产中扣除相应的分红价值,每股净资产减少了;股价上,分红前的股价-每股对应的分红价值=分红后的股价,这个过程就是“除息”。

有人认为,分红之后除息,相当于左兜放右兜,分红没有意义。

如果静态来看,分红不过是财富的再分配,考虑持有一年之内卖出还要缴纳红利税,「公司+股东」总体来看是亏的。

但如果动态来看,对于苹果树来说,分红的来源是苹果树过去一年从无到有生长出的100个苹果;对于公司,分红的来源是过去一年公司上下辛苦工作赚得的利润(自由现金流)。从这个连续的视角来看,「公司+股东」总体来看是赚的,整个分红过程是创造利润之后,公司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过程。

上市公司相当于每年都会结很多苹果的苹果树,果树本身没太高的价值,只能用于劈柴生火,我们买苹果树,买的是它的结果能力。第一年结出的苹果被摘走后,第二年还会再结出新的苹果,如此往复,若干年后苹果累计带来的财富将远远超过当初付出的价格。

一次一次从左口袋向外掏,右口袋越来越鼓,但左口袋并没有瘪下去。

2.对分红的主要争议在于股价是否除息

对分红的主要争议在于股价是否应该除息,A股和港股分红之后股价是除息的,但美股不是。

美股的分红也有除权日,但只是在每股净资产中扣除相应的分红价值,而不会在股票价格上进行强制扣除。

静态来看,股东的资产=股东持有的股票市值+获得的分红。

由于美股分红之后股票在价格上没有被扣除,所以分红之后股东持有股票的静态市值是没有变化的,而红利到账后股东的现金增加了,所以最终的静态总资产就发生的实质性的增加,增加的就是获得的分红。

美国股市分红除息,每股净资产扣除一次、股票价格不扣除,也就是“一次分红、一次扣除”。投资者拿到了现金,股票静态市值不会减少。至于分红后,股价是涨是跌,股票价值减少后应该给予一个什么样的新价格,由市场本身的参与者自主决定。

A股(包括港股)的分红除息,每股净资产扣除一次、股票价格再扣除一次,“一次分红、两次扣除”。投资者拿到了现金,股票静态市值同等减少,两者相抵。如果持有不足一年还要额外缴税,导致投资者虽然参与了分红,最后却没有真实的拿到“增量”。

相比之下,美国股市的处理逻辑上更合理。

我们可以将分红造成的净资产减少,看作是非经营性净资产减少,如果说分红带来的净资产减少一定要在股价上扣除,就有个逻辑悖论:那为什么非经营性净资产增加(比如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贴),不强制增加股价呢?很明显这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我国资本市场分红除息方式的依据,是出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2020年版)第四章第三节的规定:

我国分红除息制度的设计初衷,在于分红后企业部分净资产流向登记股东,企业的账面资产减少了,考虑到绝大多数A股投资者不具有识别企业价值的能力,证券交易所强制要求分红之后的股票进行除息,是一种对A股投资者的保护。

A股的这种下调股价的除息方法有其合理性,虽然不合逻辑,但合国情。而且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市场会自动调节。

举个除息制度下一种极端情况的例子。

对于低pe、低pb的公司,其市值可能低于其净资产,假设公司市值是10亿,账面净资产20亿,分红10亿,分红完毕岂不是公司市值是归零?

实际上不会,市场会自我调节,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这不可能发生。

2015年12月17日晚,香港上市的渝太地产(00075.HK)宣布分配特别股息,每股分红3.8港币,12月17日其每股股价收盘价为3.1港币,如果股价没有反应,意味着分红之后整个上市公司相当于白送。但实际上,公告发布后第二天股价应声大涨,一度达到6.3港币,收盘于5.95港币,当日上涨91.94%。

3.分红对投资者的意义

其实,分红除息只会给短期投资者带来损失,对长期投资者而言没什么不利影响。

对于在股权登记日持有的投资者来说,如果你持有股票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分红后卖出需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持有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需要缴纳10%的个人所得税;超过一年,分红免缴个人所得税。

对于短期投资者,分红是个负和游戏,静态来看弊大于利。

对于长期投资者,是没有税收方面的亏损的,企业的内在价值只取决于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除息带来的价格降低,增厚了分红再买入的长期投资收益(相比没有股价除息的美股而言

回到文章开头的第二个问题:分红之后公司对应的净资产减少了,除息之后的股票需要调整买点吗?笔者认为如果是符合三大前提(利润为真、可持续、 维持现有盈利能力不需要太多资本投入 )的优质企业,不需要调整。

西格尔教授在《股市长线法宝》一书中,对美国标普500指数从1871—2012年的数据做过回溯研究,发现其实际收益率为6.48%,其中分红及其再投入带来的收益率是4.4%,企业经营带来的收益率为1.99%,股息及其再投入是股东收益的最重要来源。

在西格尔教授的另一本书《投资者的未来》中,他将股息再投资看作是熊市保护伞和收益加速器。

他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股息帮助投资者的方式有两种:

1、通过将获得的股息再投资,投资者可以积累更多的股份,在市场下跌时投资者能够买到更多的股份,分红再投资是“熊市保护伞”。

2、当市场恢复时,这些额外股份能够大幅提高未来收益率,所以一旦股价上涨,分红再投资就成了“收益加速器”。

西格尔教授以新泽西标准石油和IBM为例做了说明。

从1950至2003年,新泽西标准石油的股票价格涨了120倍,而IBM公司的股价涨了300倍,直观地看,投资后者的收益水平应该显然高于前者。

但实际上,新泽西标准石油的投资者每年可以获得14.42%的复合收益率,高于IBM的13.83%。

在复利效应的影响下,53年来投资IBM的总收益比新泽西标准石油少了约24%。

为什么会如此呢?原因就在于新泽西标准石油的股息率更高,通过股息再投资可以积累的股票数量是最初的15倍,而IBM因为股息率更低,投资者只能拥有最初购买的3倍股票。

当然,分红再投资获得良好收益是有前提的。

第一是投资者能长期持有并复投,如果只是持有几年或几个月,或者股息拿走另作他用,那么这个复利的过程就被打断了。

第二是公司必须存续期足够长,稳定性、确定性足够高,否则如果有一天被竞争对手打败,或者大幅度亏损甚至倒闭,再谈分红再投资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4.分红对于企业的意义

分红对企业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

公司回报股东的唯二方式就是分红和提升企业内在价值。

最理想的公司是能把利润继续投入到能创造超过平均回报率的领域,分红是其次的选择。当持有的现金多于生产经营需要,又不能有效利用,好公司自然会分红的,不然就不算很好的公司。有些公司抱着现金不放又不合理使用,实际上是伤害股东利益。

除了正常的分红之外,一些公司的分红率很高,甚至超过100%,也就是分红超过盈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总结一下,大概有三种情况。

a.第一种情况是为了“秀肌肉”。

有些企业有明显的周期性,如石油、煤炭、港口等企业,在周期顶部大赚特赚,在周期底部利润很少时,为了证明经营依然稳健,公司会维持一定的分红总额,甚至超过当年净利润。

比如中石油就有这种情况。由于较低的油价和天然气价格,中石油2016年比2015年净利润下降了近80%。但是中石油为了维持稳健经营的企业形象,在2016年动用了往年留存的未分配利润进行分红,从而分红率达到了137.43%。到2018年,油价上行,公司利润有所改善,分红率就回落了。

还有些企业,因为某种原因股价被严重打压,为了证明公司真实价值不止于此,管理层选择将部分资产以分红的形式送给股东。在市场信心低迷、股价严重低估的时候,管理层这种行为,既是一种对股东的回馈行为,也是向市场秀肌肉的表态。如腾讯在过去两年里分掉了4.6亿股、市值1100多亿元的京东股票,和9.58亿股、市值1500多亿元的美团股票。

b.第二种情况是公司一直没怎么分红,有累积的未分配利润,因为某种原因一次性给分了。

微软2004年的一次性大分红,是商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分红。和很多互联网new money不同,微软是已经很有历史沉淀的old money。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等桌面软件几十年来都是大部分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这些产品让微软积累了大量未分配利润。

微软1986年就上市了,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宣布每股只有8美分的分红。到2004年,微软宣布一次性大分红,将在当年一次性向股东支付每股3美元的特别股利,总计320亿美元;未来4年,微软在2003年的基础上将股息提高一倍,总计发放140亿美元的现金股利;未来4年,累积回购300亿美元的股票。

c.第三种情况是大股东可能需要钱。上市公司通过分红的方式把钱给股东,有些公司大股东占比非常大,可以分到大部分钱。

比如华宝股份,2019年3月12日华宝股份公布公告,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40元现金股利,共计派送现金约24.64亿元。

这家公司2018年净利润不到12亿元,分红率达到200%以上,而且讽刺的是在此半年前华宝股份刚刚募资了6.5亿元。

华宝股份为什么要在有资金需求的情况下进行大手笔分红,原因就在于控股股东持有华宝股份总股本的81%,公司此次派送的24.64亿元现金,有20亿元都将分派给控股股东,实际上帮助控股股东套现近20亿元。

前两种情况情有可原,但第三种情况就属于挖空上市公司的行为了。

所以说,分红不一定就是好事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只是因为分红而买入,而即使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长期看也不见得必然获利。

5.不建议只因为分红而买入

一般来说,高股息的股票通常也是低pe、低pb、高负债率的股票,也就是“烟蒂股”。

正如《股市真规则》书中指出的:“从本杰明·格雷厄姆那个时代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市场受制于拥有工厂、土地、铁路和存货的资本密集型公司的时候,所有这些资产的确有某些确实的价值,评估公司价值基于它们的账面价值是行得通的,毕竟这些有形的资产不仅有清算价值,而且它们是很多企业的现金流的来源。但是现在,很多公司能通过无形资产创造价值,比如程序、品牌和数据库,这些资产的大部分不是计入账面价值的。”

市场大多数的时候是有效的,所以看上去便宜,分红率又特别高的公司,可能它的价值非常不稳定,具有强烈的周期性,未来难以难测,风险非常隐蔽,从生意属性上来讲就应该是折价的,当折价到一定极限的程度时,这种股票获利的机会就来了。

但这类公司的麻烦在于,一旦获利到一定程度,你就需要赶紧卖出套利,因为它是时间的敌人,不适合长期持有,其价值只存在于特定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超出这个“超低”状态就马上进入风险区间。

即使是对于“烟蒂”类公司研究极为透彻、财务功力极为深厚的格雷厄姆,投资这类公司也是分散的。如果单只仓位过高,可能就会让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不得不依靠运气,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在《巴芒演义》中唐朝老师写道:“大师们演示给我们的有复制价值的投资正道可能就四条:①低费率指数基金模式,以先锋SP500指数基金为代表;②确定机会的套利,以格雷厄姆、巴菲特及索普等人为代表;③一揽子烟蒂模式,以施洛斯为代表;④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模式,以1972—1999年的巴菲特为代表。”

看重分红的投资方式,主要体现为③一揽子烟蒂模式,也体现为②确定机会的套利模式。

笔者不觉得这四条投资路线有高低之分,选择走什么投资道路,因人而异,遵循个人的性格特点,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怎么做都不算错。说到底都是正路,左右都是赢,只是赢多赢少的差别。

笔者根据自己的性格与对投资的理解,选择的是④陪伴优质企业成长模式。

这种投资模式之下,可以用盈利能力作为好公司估值的锚,持续盈利能力越确定,投资者获利的概率越高。相反,投资危机型公司、隐蔽风险型公司或者周期型平庸公司,其估值的锚就是资产负债表,其他的仅是某种可能性,短期的高股息之下是未来黯淡的前景,没有估值上可靠的抓手。

费雪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中总结出八条投资哲学,其中的一条是:“主要目标是寻求资本最大幅度增值的投资者,应该降低对股息的重视程度。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公司肯定是能获得利润的,但是它应该是股息较低或者根本不发放股息的公司。在给股东发放的股利占利润的百分比很高的公司中,投资者找到非常出色的公司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费雪认为,好公司应该为了未来的利润增长而把资金拿去进行再投资,公司把大部分资金保留下来投资在更多的新产品、新项目上,增厚公司内在价值,股东会因此获益更多。

这里的经典例子就是正常发展时期的腾讯。2004年上市至2020年底,16年涨了800倍。在2021年以前,腾讯只分了很少一点股息,但是这完全不影响腾讯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公司。腾讯将利润盈余全部用于投资、研发,带来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技术突破,不断扩大当下和未来的盈利能力,这能为投资者带来最高的回报。

和茅台这类拥有「传统护城河」的企业相比,腾讯这类拥有「再投资护城河」的企业其实更优秀。这些企业不仅拥有前者所有的优势,还有充足的机会以高回报率配置增量资本,很可能创造年复一年的丰厚回报。

这些公司的当前利润受到「传统护城河」的保护,核心盈利能力能够维持。但这类公司并不会在年末将收益返还给股东,相反,它们会将绝大部分的盈利留存下来,并配置到极有可能产生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