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投资世界需要的四种认知
阅读 917发布日期 2023-08-16

来源:逸柳投研笔记 


我们都知道“投资是赚认知的钱”这句话,但是什么是认知呢?换做是几年前,我所以为的认知大概只是对行业和公司的认知,不过随着经历的增长,就慢慢发现,投资世界中,远远不只是这些个从事生产或服务的公司,更包括着形形色色的人,以及由人所制定的关于各种各样的规则,还包括对实践的认知。

因此在这里,我将投资世界的认知分为四种类型:人性认知、市场认知、企业认知和实践认知。并在后文进行一一的解读。

一、对人性的认知

企业的背后是人,企业满足的是人的需求;市场参与者是人,市场规则也是人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而人也是各类实践的主体,人的具体表现决定了实践的效果。

所以我们在研究中,首先需要把握的就是人以及人性,在股票市场中,至少需要知道这么几点:

1)人类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生物,有时候会因为想象而或者恐惧,或者贪婪。

2)人们在独处和处于群体中的时候,在理性程度上会有很大的不同,群体常常会降低人们的理性,所以三个臭皮匠,不一定抵过一个诸葛亮。

3)正由于群体效应,要做到“在恐惧中贪婪,在贪婪中恐惧”具有很大的难度,当周边都洋溢着恐惧或者贪婪的时候,人们很难保持独立的思维,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即便市场情绪没有极端,独立思考也不是)。

4)大多数人都会非常关心个人的得失,股价波动所带来的财富值波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心态,并且会唤醒人们的消极想象。

5)人们出于不安全感或者惰性,常常希望接受现成的结论,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

以上是对股票市场中的人的认知,另外,还需要分析作为需求者的人,任何商业活动都最终依托于人的需求,而人的需求总结来看,主要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这两种需求的界限往往比较模糊,精神需求往往需要通过物质来寄托(除了音乐、电影等等)。必需的吃穿住用行、基本的教育和医疗属于物质需求,而超出界限的需求则带有精神需求的意味了,比如几万块钱的衣服和几百块钱的衣服,在有用性的角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便是有差异,也无法解释这巨大的价差),而更多的是精神方面差异,诸如身份的象征、炫耀、虚荣等等;另外,白酒更是一种接近纯精神的消费品,除了作为炒菜、消毒的用途之外。

区分物质和精神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这要求我们从更本质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当我们自己不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就很难理解这种东西存在的基础,也就容易生出许多怀疑,比如对白酒,很多人可能就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喝酒,其实跟我们的父母辈,无法理解电子游戏一样。

二、对市场的认知

市场是人的活动的集合,组成要素有这么几点:交易规则、交易群体、资金状况、交易对象。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我们需要了解交易规则,即交易所所制定的上市、交易和退市制度,有些制度会对估值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说注册制,通过增加了同类股票的供给,而在理论上会降低原有个股的估值基准。

而交易群体和资金状况,常常杂乱纷纷,老实说,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去了解嘛,似乎真管用;太过在意嘛,又规律性不强,信息量不足,难以把握,导致实践意义差。所以,我们定期观察下重点公募的持仓变化就好,而其中的关键是——给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变呢?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市场的,是一些基本市场规律,有这么几条比较重要:

一是均值回归,马克思所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有一条我们不知道的准绳。

二是物极必反,易经里面的“亢龙有悔”也是这个道理,在股市中,说通俗点,其缘由就在于傻子总是有限的(即便有人愿意在任何高的价格买入,这些人不管有多少,都不是无限的,总有一天会没钱,相反情况也是如此)。

三是羊群效应,主力动的话,其他小规模投资者会跟着动,这就是《乌合之众》中所说的,群体会寻找领袖。背后则是,人性带有保守性,不愿做出头鸟,另外也是人的思维惰性,现成的答案多舒服呀。

四是惯性原理,也就是即便没什么利空了,还是会跌,没什么利好了,也仍然会涨,为啥呢?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消息传播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所有人同时知道。另外,人的反应需要时间。

三、对企业的认知

企业认知的技术性很强,其他几种是定性的,对企业认知除了包括定性分析外,还会有很多的定量的东西,比如估算市场规模,估算产品价格趋势,估算公司份额,估算公司成本优势等等。

估算一方面需要逻辑,另一方面需要信息,对于我们散户而言,逻辑会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在信息方面存在严重的短板,拿到的消息都是主力已经知道了的,如果还不能相对理性地进行分析的话,那我们不就是铁定的砧板上的鱼肉、园子里的韭菜了。

这里仅说两个,一是供需,二是管理。

1)供需

经济学理论很多都是常识性的东西,其中最基本的是供需关系,也就是物以稀为贵,当这种稀缺能够长期维持,那便是护城河。供需变化是影响企业利润变化的源头。

各类分析都有一个由粗到细的演进过程,就拿“物以稀为贵”这点来讲,相对稀缺会导致贵,那贵之后呢?就会有更多的企业进来,而且不管能不能进来,超额利润都会带来进入冲动。托马斯·约瑟夫·登宁在《工联和罢工》说“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就是这个意思的夸张表达。

2)管理

在具体分析一家公司的管理情况前,我们需要对管理本身有基础的认识。其实这是一个团结和激励人的问题。

由于社会是金字塔的结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被雇佣者,也就是那个被团结和激励的对象,因此我们都会想这么一个问题“我凭啥为老板卖力呢”,基本上两点,一是经济奖励,给的票子足够多,二是成就感和被尊重感,对于后者,想想吴起给士兵吸脓血。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都有识人之能,将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并且不吝惜财帛爵位等奖励(也不是随便花钱,要用在刀刃上),看看韩信这个老员工评价项羽,说他妇人之仁,其核心就是不满项羽在奖励上过于吝啬(给个破印绶还要拿在手上磨来磨去的)。比较项羽和刘邦的用人情况,对理解管理很有帮助,看刘邦多精,虽然傲慢不讲礼貌喜欢打趣身边人,但原则面前不含糊,大家就愿意跟他。

一家企业,如果处于了一个不错的行业(需求很大,而供应格局良性),还没有做好的话,除了技术问题(拉长时间,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要么研发人员没选好,要么就是缺乏激励,导致大家上班摸鱼),就是管理问题了。

四、对实践的认知

任何认知只有落实到实践中才有意义。

成功的实践需要正确的认知,要酿好酒,需要懂酿造的方法;要造芯片,要懂得基本的半导体知识等等。对于投资而言,这里面涉及的知识不是单一维度的(不过我们也没必要去管什么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分类)。

听到过一种说法,就是当认知却不能很好得实践的时候,那就是认知还有所缺陷。这种说法没有问题,但是因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会产生误导,即让人认为通过提升认知就可以更好地实践,或者是实践问题只能通过认知来解决。

认知当然能够解决部分实践问题,但是绝非全部问题,实践问题常常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

就像弹琴,知道怎么弹,难道就能够弹得很好以及成为名家吗?显然不行,长期的训练是不可避免的。同样,投资的理念、策略、估值方法等等都已经理论化了,但是必须有足够多的成功的实践;实践需要有稳定的心态的支持,还需要信心(越有成绩就越自信,越自信就更能有成功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