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请同时按 Ctrl 和 D,谢谢
400-688-2916
手机APP-安卓
大误!信托产品都是资金池?
阅读 715发布日期 2023-08-24


近期,某信托公司产品停兑的消息在网上迅速发酵,此外又有两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声称公司购买的信托产品存在本息无法全部兑付的风险。虽然多家信托公司紧急发布公告辟谣,称公司产品运作正常,但投资者仍然心存疑虑。实际上,自资管新规以来,金融产品的监管日渐趋严,存在资金池风险的仅是一小部分产品,投资者不必风声鹤唳,谈信托色变,更无需将所有的金融产品都打入冷宫。那资金池产品具体指什么?信托产品都是资金池产品吗?普通投资者如何判断购买的产品是否有相关风险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到底什么是资金池?


资金池产品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等特征[1]。这里面最根本的属性是分离定价,具体就是说,产品的资金申购或赎回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合理估值,投资者的申购价格以及赎回时的收益与所投的资产的实际收益相分离。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投资者当时认购产品的价格是1元/份,如果此后无论底层产品的投资盈亏怎么样,后进的资金都依然按照1元/份来认购,先出的资金都按照事先约定的收益率水平确定投资收益,那就是典型的资金池操作。


资金池的前三个特征,滚动发行、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其实是集合产品的普遍特点,本质上并不会引发流动性风险。拿投资者接触最多的金融产品——货币基金举例,货币基金的资金并非一次性募集完毕的,而是通过开放申购的方式在不同时间点滚动募集起来的,也是由管理人统一起来集合运作的。此外,很多货币基金每日开放,T+1到账,但其底层配置的资产并不全部匹配了这么高的流动性,部分资产期限也相对长一些。但是由于管理人资产配置能够保持产品的流动性,且投资的资产整体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即使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存在期限错配,产品本身的风险也相对可控。所以,资金池风险最关键的地方仍然在于分离定价。


分离定价为什么会引发资金池出现风险呢,让我们看一下在最简单的情况下,事情是如何发生的?首先,产品底层投资的非标资产过多且出现信用风险;同时,产品的估值没有即时反映底层资产的盈亏情况;此外,产品有刚兑承诺,持续用新募集的客户资金偿还前期已经到期的客户本息,掩盖了底层资产出现问题的实际情况,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底层出风险的资产越积越多。最后,一旦有一天,新募集资金接续不上,底层资产又无法变现,最后留下的客户就只能面临池子枯竭、无资金可取的困境。资金池产品结构设计复杂多变,但无论怎么变化,都改变不了无法分离定价的本质,即无法实现当期资金价值与当期资产价值相匹配。


所有信托产品都是资金池吗?


在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简单粗暴的将某类产品一竿子打死,或者划成高风险产品是不可取的,核心在于要关注产品涉及的各方的角色定位、底层的资产配置逻辑和产品结构设计。


早在2013年,监管机构就已经关注到信托资金池业务的相关风险[2],并在近几年来持续加强对相关业务的风险防范和监督检查。2023年3月,《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正式下发,将信托业务分为新的三大类,即:资产管理信托、资产服务信托、公益慈善信托,进一步要求信托公司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


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信托公司发行的TOF结构的资产管理信托,是指由信托公司设立募集层信托产品,投向资管产品、私募基金等,最终投资于债券、股票、衍生品、公募基金等标准化资产。在这种产品结构里:


(1)角色定位方面,一般由投资顾问或者底层资管的管理人负责提供投资建议和风险管理,信托承担的是产品设计、交易达成、运营管理、风险监控、清算分配等责任。


(2)资产配置方面,产品底层资产大多数为公开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属于净值型证券投资类标准化信托产品。


(3)产品设计方面,各信托计划都是单独的信托专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资金和资产一一匹配。


所以这类产品与资金池产品有着本质区别。


普通投资者如何识别产品风险?


市场上资管产品设计纷繁复杂,普通投资者到底如何识别某个资管产品是否可能有相关风险呢?重点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了解产品估值方式(市值法VS期限严重错配的成本法)


一般产品的估算方式有两种,市值法和成本法。市值法指的是按照底层资产的市场价来给产品估值,产品的资产价值能及时反映在产品净值中,投资收益和亏损及时体现。成本法是通过最初的买入成本显示产品当前价值,并不考虑资产的市场价格。一般来讲,成本法的产品波动较小,所以受很多投资者喜爱。但在购买此类产品过程中,投资者也需要格外关注,由于产品净值没有反映当下资产的市场情况,所以底层投资的期限与产品的持有期限是否匹配非常重要。如果存在严重的不匹配情况,那投资者就要关注底层资产风险是否隐匿在了估值方式下。


2. 了解产品底层投向及资产分配比例(标准化资产VS非标资产)


我们知道产品是否能够清晰估值是识别资金池的关键,这其中更关键的又在于对非标资产的估值。如果产品较多地投资于没有公开市场定价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产品和工具,那就更容易发生净值不能准确反映产品当下投资收益的情况。此外,由于非标资产流动性差,无法在公开市场交易,所以一般情况下,违约风险比标债产品更高。购买产品时,投资者需要关注底层资产的投向,以及投资标准化资产与非标资产的比例情况。


3. 关注产品的投资运作情况


即使产品底层投资的都是标准化资产,但不同资产的市场流动性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公募债券一般比私募债券流动性更高,相应违约或暴雷风险更低,市场价格也更公允。此外,底层资产投资的分散程度、杠杆水平、行业分布等都会影响投资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购买信息披露要求更严格、监督机制更完善的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相对会更小一些。投资者也可以借助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力量,实现对产品的严格筛选、持续跟踪和长期监督。


在当前风险频发的市场环境下,不执迷于追求产品的高收益,而是擦亮双眼、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了解产品的投资属性和投资特点,承担产品净值的正常波动,是投资资管产品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