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投资者进入股市,两条要诀,一要研究,二要理性。
第一要研究,买股票操作门槛很低,只要开个户存点钱,点几下就可以下单。问题是,如果不研究,这样的投资活动基本靠运气。我们对另外一类涉及金钱同时完全依靠运气的活动有一个称呼,赌博。所以不研究的投资就是赌博。
第二是要理性,理性属于那种一说大家就明白,一想又糊涂的事情,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
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理解,在投资场景下,我理解的理性,有两个要素。
一是,决策逻辑自洽,二是,控制自己情绪。
我们分别来聊。
01
决策逻辑自洽
我举个例子,一个朋友买了一只股票,我问他,你为什么选择这家,他说这家公司好赛道好公司好价格,价值投资理念。过了1年,偶尔看到这股票大涨,问他怎么样?早卖了。为啥?都翻倍了,落袋为安。
你们觉着他的决策是理性的吗?肯定有不同的见解,谈谈我的看法,供批判。
这位朋友在决策买股票的时候,显然是持一种价值投资的世界观,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公司基本面、未来现金流决定其内在价值,内在价值最终决定股票价格,市场先生的报价如果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存在安全边际,决策买入,这是他的买入逻辑。
那么他的卖出逻辑是什么?股价翻了一倍,卖出逻辑是当下价格与买入价格的对比,卖出逻辑与他决策买入的逻辑不同。
如果按照买入逻辑,卖出逻辑应该是这样:
1、这家公司是不是继续是好公司,如果不是,要卖出。
2、这家公司还是好公司,但是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内在价值,存在估值泡沫,卖出。
3、按照买入逻辑现在有更好的投资标的,卖出。
如果你同意卖出逻辑与买入逻辑一致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我们就有了一个理性的定义:在一个合理的世界观内,内在逻辑保持一致,这就是理性行为。
这里要延伸一下,世界观本身是否是不理性的来源?
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我们的世界观,总是局部的、有限的,不同的人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例如有人信仰价值投资、有人喜爱技术分析等等,这只是世界观的不同,多数时候,没有正确与否的差异。理性行为并不要求正确的世界观,只需要在一种合理的世界观下的行为逻辑的一致性。
前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在《极端不确定性》一书中用一个例子来演示什么是非理性。一个人一直在公交站等车,因为他认为公交车会按照时刻表准时到达车站,结果被告知今天是公众假期,公交车暂停服务。他可能觉得自己很倒霉,甚至很愚蠢。但如果他得知消息之后还继续等车,那么他的行为就是非理性的。
在投资场景中,决策逻辑自洽,是指在一个合理的世界观内,决策逻辑保持一致。
在前面朋友的决策中,买入是在价值投资世界观下的决策逻辑,而卖出的时候,完全是另外一种逻辑,显然前后是不一致的,不自洽的,在我看来就不是一种理性行为。
是什么造成了我朋友决策逻辑前后不一致?一种可能是,人类固有思维偏差所致。
我们来看行为心理学家的一个著名实验——亚洲疾病案例。
假设某国正为一场异常疾病作准备,这场疾病估计会夺取600人的性命。为战胜这一疾病,提出了两种方案。请你选择。
方案A:200人会获救。
方案B:有1/3的可能会救600人,有2/3的可能一个人也救不了。
大多数被试都选择了方案A。
心理学家对另外一组被试出示同样的场景,但是选择方案有差异。
方案C:400人会死。
方案D:有1/3的可能没人会死,而有2/3的可能有600人都会死。
大多数被试都选择了方案D。
实际上,方案A和C的结果是相同的,方案B和D的结果也是相同的。第一个框架下,多数人选A,而在第二个框架下,多数人选择赌一把。
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他们是风险规避者) ,当结果是负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损失),愿意赌一把(他们会冒险) 。这种偏差被称为损失厌恶。
我们用损失厌恶就可以解释我朋友为何在卖出时落袋为安而忘记了比较买入逻辑。
我再举个例子,假设我现在要买个房子,可是我的钱都在股市中,要抛掉一半股票套现,我只有两只股票,一只盈利100%,翻倍了,一只亏损50%,腰斩了。
请问如果你给我建议,我卖掉哪一只?
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卖掉盈利的,损失厌恶又在起作用,对吧。
那么怎么应对损失厌恶这类直觉偏差,理性投资的第二个要素,控制自己的情绪。
02
控制情绪
为什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诺贝尔奖得主《非理性繁荣》的作者罗伯特·希勒教授说过:投资是反人性的活动。
反人性是什么意思?在投资活动中我们的直觉反应往往是错的,反人性就是反直觉的。
例如,股票价格下跌,风险是增大还是减少。橡树资本霍华德马克斯指出:随着一项资产价格下跌,人们认为它的风险更大,实际上它的风险是在降低。但实际上,投资者往往是在事后看来要抄底的时候割肉,在事后看来要止损的时候加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