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视同国债,鼓励银行购买

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古人诚不欺骗我!

8月21日,有消息称地方债风险权重有望从原来的20%降至为零。


这意味着地方债与国债、政金债享受同等风险级别的待遇,相当于监管层为地方债发行鸣锣开道,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吆喝“大伙们快来买地方债啊,与国债、国开债同级别”。

这个操作可谓风骚至极!这意味着:金融监管层对地方债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限制银行购买地方债,变成了鼓励!为了帮银行节约风险资本,提高买地方债的积极性,可谓是殚精竭虑。

可是等等!我记得去年年底CZB领导还放狠话来着:


中央放话:不兜底地方债!

  最近,中央经济会议闭幕以后,财政部对外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坚决打消地方政府认为中央政府会“买单”的“幻觉”,坚决打消金融机构认为政府会兜底的“幻觉”。换句话来讲,地方政府千万不要再以为中央政府会为你们欠的债务买单,并且不光不买单,还将研究出台地方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



这事可难办了:如果一种债券信用风险权重为零,我的理解是这个债肯定不会违约,享受西方佛祖庇佑级的信用。既然不会违约,那肯定是上面有人兜底了,要不有的省政府咋办?难不成铁锅炖自己?

可是上面的人以前还放过狠话,老子不兜底,玩儿蛋去!

(当然有的数学学得好的童鞋告诉我,概率为零不代表不发生违约!哎呀呀,概率统计学的老好了,概率密度函数pdf的公式用的666,单个点的测度为零!)

不过作为金融狗,我们可不管这些,既然都说权重为零了,那就买买买吧


01


释放近3万亿银行资本


商业银行的资产,通常会被分为现金、证券、贷款、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风险不同。为保障银行资产运营的安全性,不同风险资产就被央妈设置了不同的风险系数。依据我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资产分为0%、20%、50% 和100% 四个档次。


有几种资产,风险权重被设置为0(也就是被认为没有风险)——

现金;

黄金;

人民银行存款;

对中央政府债权(国债);

对人民银行债权(央票);

政策性银行债权(国开债等);

……


说白了,以上这些资产,都是确保可以换到足值人民币现金的,或得到中央政府和人民银行担保的资产,不用担心一点儿损失。


然而,另外有一些资产,就有一定的风险了,例如——

评级为AA-以上的公司债权,其风险权重被确定为50%;

商业银行对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风险权重被确定为50%;

对评级为AA-及以上国家和地区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的债权,其风险权重被确定为50%;

对评级为AA-及以上国家或地区注册的商业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债权,其风险权重确定为20%;

……


对地方政府的债券,也就是俗称的地方债,原来一直是被确定为20%风险权重的资产。

回到新闻上来,“地方债风险权重从20%调降至零”,这意味着地方债获得了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一样的信用,而地方债的收益又高于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若商业银行购入地方债,相当于净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额外还能获取地方债的利息收入……

存量地方债风险权重调低后,将释放接近3万亿银行资本金。银行是地方债最大买家,地方债近80%资金来自银行,按地方债存量16.9万亿计算,则占用银行资本达到2.7万亿。公式如下:


16.9*80%*20%=2.7万亿


这样一来,地方债商业银行岂不是要跑步前进购入地方债?

没错,就是这样!

这个政策,本来就是鼓励原本对购入地方债不很积极的商业银行,多多买入地方债!


02


40BP信仰溢价


现在地方债余额16.9万亿,已经比国债的14.1万亿多了2.8万亿。据说下半年银行还要喜提万亿级的专项地方债。这么说来,地方债俨然要成为第一大债券品种啊,都是免税,都是无风险,怎么着利率也得奔着国债而去啊!

等等!你以为骚操作就到此为止了吗?too young! too naive!思考问题too simple!

路透报道,中国财政部继要求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发行工作后,亦针对发行利率做出指导,要求地方债承销商投标利率较相同期限国债前五日均值至少上浮40个基点(BP)。据三位消息人士周三透露,财政部此举旨在拉开地方债同国债利差,从而引导地方债发行向更市场化的方向靠拢。


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反复阅读固定收益领域一代宗师兰陵笑笑生的经典著作,也没搞懂这40BPs到底是啥溢价?

流动性溢价?不成啊,现在地方债都比国债规模多2.8万亿了,而且差距有愈来愈大之势,感觉以后流动性要比国债好啊。而且流动性溢价是市场交易出来的,总不能强行规定不准流动性比那谁谁谁好吧。

信用溢价?都是零权重,谁怕谁啊!

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这一定是信仰溢价!

前几天,央妈怼财爸,大家都还以为,两者有啥深刻矛盾呢!


其实啊,是我们人民群众多想了,对于地方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这种亲亲亲孩儿们,央妈和财爸,从来都是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爱得不得了,看着他们陷入困境,救助措施那都是一套一套的组合拳……


早在今年4月份,银保监会在其发布的《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中就提到:


 “商业银行持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发行的债券不受本办法规定的大额风险暴露监管要求约束”。


这已经为地方债风险权重调整为0打下了伏笔。


03


三军未动 粮草先行


8月14日,当时财政部下文,催促各地政府加快发行“专项地方债”,提出要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甚至怕孩儿们不能深刻领悟,明确要求各地至9月底累计完成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0%,剩余发行额度还要求放在10月份发行——

2018年国家计划发行的“专项地方债”额度是1.35万亿,其中上半年发了3000多亿。剩余的1万亿左右的额度,财政部显然希望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用完,尽早产生效益。


说到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个小知识:地方政府缺钱搞大基建,目前主要通过发行地方债来解决。地方债分两种——“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

 

一般债券没有直接收益,以一般公共预算作为主要偿还来源,且不对应具体项目;专项债券则是为有收益的特定项目融资,对应具体项目,由项目未来收益作为偿还来源,不纳入财政预算,不计入赤字。

 

目前专项地方债的品种主要有:棚改债、土地债、轨道交通债、高速公路债等等。


 

问题来了,财爸大胆鼓励地方政府增发1万亿专项债券,但——

如果市场上没有人买怎么办?

这就要央妈显神通了。


商业银行不是最喜欢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么?

商业银行不是不愿意大量购买地方债么?

好咧,我把地方债风险权重降到0,和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一样,而且利息还更高,你们还愿不愿意大量买?


 

银行买地方债的钱哪里来?老百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大约在30万亿左右。银行拿这些钱主要买国债、地方债、企业债。统计显示,地方债80%卖给了银行,其次是卖给了保险、货币基金等。

 

今天的这个大消息的实质是:在财政部鼓励地方政府发债之后,金融监管部门鼓励银行来购买这些债券。

 

而这些债券,又可以抵押给央行,获取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这是央行当前除了降准之外,最主要的发钞渠道。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一方面缓解了地方政府债务泰山压顶和可投资资金不足的态势,另一方面成功实现了向社会放水的目标——自2018年以来的货币和信用紧缩,终于告一段落。


此前,央行曾把级别较低的企业债列入合格抵押物。现在,地方债的风险权重降低了,再加上其利率普遍高于国债,而风险等级等同国债,那么银行肯定更喜欢购买地方债。

 

此外,这个利好还会继续传递。在地方债之外,还有依托地方政府的“城投债”,也会受到银行的欢迎。


或许有读者会问:地方债规模如此之大,将来如何归还?其实说到底,地方债只用“借新还旧”滚动下去就行了,不存在彻底归还并清零的问题。其他国家也都是这样玩的。

 

国家之所以要公布地方债的额度,是要防范发债过快,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并杜绝道德风险而已。

 

财政政策,说到底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货币政策”,地方债、国债也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方式的货币发行而已。只不过财政政策更精准一些而已。


想起来,我们从小就被教导: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央妈和财爸联手开闸放水,真是为人民操碎了心。


今天的这条新闻对实体经济是大利好,对大基建是大利好,对股市、楼市也都是利好。事实上,从政策从面来说,年内已经没有利空了,只有不断释放的各种利好!


阅读 1360